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同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同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B.市场化、区...” 主要考查您对

走向会合的世界(商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走向会合的世界(商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

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商业革命的表现:

1、世界市场扩大。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世界市场的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地再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特点,而烟草的传播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等城市,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逐渐占有海上贸易中心地位。


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于是,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特别是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传播到欧亚大陆。像玉米这一美洲的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非洲和东南欧。马铃薯(土豆)、烟草、可可等也从美洲传到亚、欧、非各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越来越占据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了。15世纪初期以前,欧洲人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了解得不多。新航路开辟以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改变了。由于船队的远航和探测,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在不同程度上被摸清了。在某些地区,欧洲人也开始了解那里的内陆部分,如随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侵略,欧洲人对这些地区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

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其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同时,对英法等国家来说,价格革命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初步理顺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的价格体系。因此,在英法等国内经济体系能够较顺利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国家里,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价格革命对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却不同。16世纪前期,西班牙国内社会经济虽一度呈现出繁荣局面,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也有所滋长,但封建结构仍相当顽强。面对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封建贵族只是一味加强封建剥削,城市中的行会继续控制着手工业生产。这就造成西班牙国内工农业生产难以发展,所产粮食不足以养活本国居民,所产羊毛仍然大量输往尼德兰和意大利,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加高于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这都造成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金银很快就转到其他国家的供货者和债权人手中的局面。因此,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它所开辟的殖民地市场,很快被英法等国的商品占领;它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并未被自己国内的工农商业所吸收,而是辗转流入英法等国后才转化为资本。据统计,1492~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仅占5%。


工业革命:

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原因:

(一个前提,四个条件)
①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条件:
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资本,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
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市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①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
②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
③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④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社会意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要求导致政治变革;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

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以法国路易十四为代表。它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以追求金银财富为主要目的。它对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自由主义:

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国富论》是其代表作。它主张经济活动应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应干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产生深远影响。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凯恩斯为代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其代表作。它主张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长期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为资产阶级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罗斯福新政起,尤其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进入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今天,凯恩斯主义对我国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这方面的理论准备,如凯恩斯主义、芝加哥学派等比较充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二战”后欧洲出现的工党、社会党政府的经济结构改革措施──国有化政策等,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标志。
②“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④“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2)特点: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总之,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战后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主要有:
美国以高新科技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模式;
英国以多市场、少政府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以扩大国有成分、加强指导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日本以政府干预大于市场调节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等。


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②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 
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
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科技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4)阶级关系的变化:
由于股票的分散和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5)经济全球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对这些新变化的认识: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
①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
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
③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1)建立: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建立各种保险制度,如失业救济、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福利津贴;提供各种免费或低收费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托儿等。
(2)特点:
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社会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实施影响:
①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③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评价:
①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
②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发达国家出现新的问题,首先是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其次是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降低,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第三是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都不堪承受,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第四,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间阶层日渐削弱等问题。


发现相似题
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同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