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化学

首页
  • 单选题
    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中,国家游泳中心的外墙体可以使用15至20年仍保持完好如初.这是我国第一个采用ETFE[聚氟乙烯,(C2H2F2n]塑料膜作为立面维护建筑体系的材料.下列关于ETFE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是易降解的新型塑料,不会形成白色污染
    B.它是使常规建筑材料保持整洁美观的保护层
    C.它的组成中含有碳分子、氢分子和氟分子
    D.它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本题信息:2012年庆云县一模化学单选题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中,国家游泳中心的外墙体可以使用15至20年仍保持完好如初.这是我国第一个采用ETFE[聚氟乙烯,(C2H2F2)n]塑料膜作为立面维护建筑体系的...” 主要考查您对

白色污染

分子的定义

原子的定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白色污染
  • 分子的定义
  • 原子的定义
定义: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主要来源:
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有食品包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快餐盒、农用地膜等。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主要来源是面临枯竭的石油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再回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成本,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

主要危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白色污染是由难降解的塑料造成的污染,而不是由白色垃圾造成的污染。
1、“视觉污染” 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 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
(1)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
(3)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条来说:
①侵占土地过多。塑料类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一般可达200——400年,有的可达500年。
②污染空气。塑料、纸屑和粉尘随风飞扬。
③污染水体。河、海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水面上方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会伤及健康,甚至会因其在消化道中无法消化而活活饿死。
④火灾隐患。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时常造成重大损失。
⑤白色垃圾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们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而其中的残留物也常常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限塑”之后“白色污染”仍存隐忧 “限塑”之后“白色污染”仍存隐忧
⑥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⑦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它能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防治措施:
消除白色污染的措施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分子结构图: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是其中的一种。世界上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可以构成单质,也可以构成化合物。如:氧气、氢气、C60等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水、二氧化碳等化合物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概念的理解: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②“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③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物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需要大量的集合体一起来共同体现,单个分子无法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④“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如果不是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这层含义上,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问题: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变成了共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问隔变大,这是物理变化;水通直流电.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这是化学变化。

分子的表示方法:

分子可用化学式表示:如O:既可表示氧气,也可表示1个氧分子。


分子的构成:

原子结构示意图: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绝大多数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均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碳、硫、磷等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例如,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未发生变化。
对原子的概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①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
②原了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
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脱离化学变化这一条件,原子仍可再分。

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④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如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稀有气体、铁、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⑤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原子可用元索符号表示: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也可表示1个氧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项目 分子 原子
不同点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分成原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构成物质情况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 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相同点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都在不停地运动
③粒子间有间隔
④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⑤同种粒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性质不同
注意事项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的关系是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④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 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发现相似题
与“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中,国家游泳中心的外墙体可以使用15至20...”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