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l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运动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多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一上海问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天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指出图表的内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河南省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 主要考查您对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从工场到工厂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李贽的离经叛道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 从工场到工厂
  •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 李贽的离经叛道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代以前的市:
(1)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
(3)有时间控制
2、宋代的市:
(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
(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2)坊市分开;
(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手工业技术发达。

城市的发展:

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


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弛: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
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西周官府对市场交易直接管理,与这一时期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密切相关。商人都是官府(贵族)的奴仆,为官府服务,商业活动自然也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自由商人。但历代统治者出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继续推行对商品交易场所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
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
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
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常被阻断,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转到海上,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工厂制度:

(1)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
(2)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


工厂制度与工场制度不同点:

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生产组织方式:车间劳动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分工,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工业革命的另一项标志性成就和在生产组织形式上造成的实质性的变化是工厂的普遍建立。某经济史专家论述说:“生产方式的转变始于分散的工场手工业向集中的工场手工业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市场规模的扩大,分料到户制依靠分工来提高效率,由于直接管理和监督生产过程的需要,集中的手工工场出现。集中的手工工场对个人贡献进行较好考核,降低了设计机器代替人工的费用,它管理、组织生产的方式是工厂制的雏形。随着机器的增加,从使用单一机器到整个机器系统,使最重要的生产过程机械化,更增加了专业化,从而导致组织创新──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工厂制度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了手工工场监督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模式。”
“工厂内部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生产、设计和管理等部门各司其职,改变了以往凭经验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向科学化过渡。技术设计部门由工程师组成,负责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以达到更有效地考核个人绩效和更快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销售部门在产量扩大的情形下,越来越重要。19世纪60年代销售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推销部分库存产品和代表厂方签订承办合同。各个部门分工的明确使工厂主不再需要直接管理生产过程、进行产品开发或推销产品,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平衡各个部门的发展、做出重大决策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绩效上来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
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他们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开始起来进行斗争。
③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
④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工业革命对以后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即自由主义,如19世纪中期欧美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社会主义,如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及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如亚洲的革命风暴等。其中自由主义是主流,它决定和影响着其它两股潮流。
(2)消极影响:
①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城镇化进程:

1、含义: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2、进程:改革开放前: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大大加快;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
3、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突起;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加
4、模式:发展小城镇
5、类型:出现城市区域化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6、三大城市群:
(1)长三角城市群:以沪(上海)宁(南京)杭(杭州)为中心
(2)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
(3)大北京城市群:以京(北京)津(天津)为中心
7、目标: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
8、发展迅速的原因:政府大力支持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
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②经济:生产力发展 
③思想: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 
(2)主张: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第三,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3)影响: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4)思想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1、简介: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
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
2、著作:
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3、思想: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
①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
②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
③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
④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⑤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发现相似题
与“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