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山西省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春秋时期的铁锄(1...” 主要考查您对

铁犁牛耕,曲辕犁

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铁犁牛耕,曲辕犁
  • 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

铁犁牛耕: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战国 铁犁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
西汉 耦犁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
耧车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隋唐 曲辕犁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铁犁牛耕的演变:



垄作法

田地由沟和垄组成。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 “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不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耕作技术: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3、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3|、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
4、南方自然条件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1、社会稳定与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北方的战乱对经济的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北民在南迁的过程中,不仅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经验带到南方,客观上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执政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史上,无论是东晋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统治者一方面大规模兴修水利,另一方面都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使广大农民赋轻役稀,极大提高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是否稳定、统治者是否重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文字资料:

就是文字记载的遗迹。记载种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当时人的记载或撰述;另一种是后人的追记或撰述。

实物资料:


是指人类在过去的活动中遗留下来的不含文字或含少量文字的残存物,它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考古学所取得的成果。其中遗址即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城堡、宫殿、村落、住宅、作坊、寺庙等等,如长城、故宫等。墓葬是人们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场所。遗址和墓葬及出土文物都是当时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反映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真实情景,对史学研究起重大的作用,如秦始皇陵附近的兵马俑坑,长沙马王堆汉墓等等。总之,以考古资料为主的实物资料,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而且由于它自身特有的属性,使它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一般文字资料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一,它比文字史料更直观、可靠;
第二,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
第三,在史前史的研究中占支配地位;
第四,能够引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其它资料:

(1)社会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
(2)社会调查资料、“口述史”资料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