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上海高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 主要考查您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工业革命:

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原因:

(一个前提,四个条件)
①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条件:
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资本,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
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市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①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
②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
③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④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社会意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要求导致政治变革;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现的影响。
(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充分体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看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

1、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自
(2)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东南沿海一带兴起。
(3) 投资者:
官僚、地主、商人
(4)代表性企业: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5)影响: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发昌机器厂:

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初为锻铁作坊,后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至同治十二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光绪二年(1876年)开始制造小火轮、车床等。八十年代称“发昌机器船厂”,俗称“发昌机器厂”,以制造小火轮为主,为当时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中最大的厂家。后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陈启沅与继昌隆缫丝厂:

陈启沅是近代中国早期著名的华侨民族资本家。他大约生于1825年,死于1905年。早年,陈启沅在南洋经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872年,陈启沅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他将工厂迁至澳门,改称复和隆丝厂。三年后,得清政府许可。又迁回简村继续经营。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壮大,这就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的代表——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登上历史舞台。
(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

(1)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①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
第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虽不同性质的战争接连不断,相对而言仍属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不很严重。
②概况:
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
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经济日益萎缩。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抗战爆发后,许多民族资本家为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毁灭,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他们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在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需要,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就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
民族工业萎缩的原因: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的经济掠夺。
②官僚资本的压榨。
(3)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①原因: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②表现: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