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材料一 随着十月革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越行越近,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甚...” 主要考查您对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南方谈话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1、新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内容;
2、民权主义中都主张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但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享有的范围很空洞,新三民主义赋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享有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中都主张平均地权,但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使民生主义更多地关注了民众的生存问题。总之,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
(1)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既反帝又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来说,联俄因而获得国际支持,联共因而能把革命的力量真正联合起来,“扶助农工”因而唤起广大民众觉醒参加革命使革命获得根本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言:“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国民党负责人53人,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陈独秀、马林、张太雷均应邀参加。孙中山解释了联俄、联共政策,马林讲了话。与会者一致同意改组国民党。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二大正式提出同国民党及其它民主派合作,组成民主联合战线,主张国共两党实行党外的平行合作。同年8月对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民主联合战线的建议。会议决定只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后,陈独秀等在上海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具体途径。孙中山不顾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对,对此表示同意,并赞同依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表、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3)孙中山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广州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层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高层共一百五十六人参加了会议。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
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
(3)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相比评价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
二者主要的共同点是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以及民主革命以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等,这些是新三民主义所没有的,因此,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重要的是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
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1、五四运动到中共创建时期(1919—1921年):
1919年7月,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
1920年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2、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思想:提出主张: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3、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1)著作: 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
(1)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通过苏俄传入中国。
(2)国内环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说明,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3)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阶级基础:近代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和领导阶级。
(5)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发展。
(6)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建设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称为“南方谈话”。
谈话内容主要有6点:
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⑤、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⑥、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
1、含义: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
2、内容:
“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3、重要意义:
(1)“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2)“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各地的巡视:
1992年,在国际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压力空前巨大。在国内,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人们的思想仍然被束缚在姓“资”姓“社”的疑虑中。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在视察的过程中,邓小平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的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
5)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
6)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
7)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与“材料一 随着十月革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越行越近,一九一九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