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墨子 ②荀子 ③告子 ④苏格拉底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本题信息:2011年0127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 ②荀子 ③告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主要考查您对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2、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都在人的价值方面强调理性、否定绝对权威。但是智者学派片面强调人的需要,否认对人的约束,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需要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美德对于人的重要性。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限定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显然,比较的关键在于把握两者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比较的领域大体上包括研究对象、人的作用和人在社会上的行为等方面。


“美德即知识”——人文主义的升华:

(1)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2)思想主张:
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美德来自于知识; 
③主张“认识你自己”,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意义:
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苏格拉底对“人”的探索: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哲学家。这一时期,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在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人们贪图没有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同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带来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于是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领袖,批评颓废的社会风气,在寻找人的价值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苏格拉底对于“人”是什么作了如下回答:
(1)人的本质是理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就确立了人的理性主体的地位。
(2)人的灵魂(理性)是至善,德行即智慧,智与德是合一的。
(3)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因此一切使人德行完善的只有知识,因此,“美德即知识”。
(4)人之所以要求知,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5)人要在理性的支配下去追求和生活,“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生于雅典。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早年学过雕刻手艺,后弃而从事探索伦理哲学,坚持“认识自己”是人类的第一要务。关于他的前半生,人们所知不多。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阿里斯托芬的《云》上演(前423),剧中将苏格拉底描写为开“思想店”的诡辩家,据此可知当时他已有名。传说特尔斐阿波罗神托所有言:世间不再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他自奉俭约,招收弟子,但不收学费。常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诸如正义、勇敢、德性、节制、真善美等课题,旨在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反对智者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每以揭露矛盾、诘问对方将论辩引至他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种方法便得名为苏格拉底的讽刺或反诘法。
2、他主张德性就是知识,所谓“知道合一”。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勿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
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论先验论。
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被以安尼托为首的民主派控告,罪名有二:一是不信官方宗教、企图另立新神(他的“灵迹”),二是败坏青年。在法庭上虽否认他犯有任何罪行,但终被判处死刑(饮鸩)。
他在逻辑学方面的贡献是:
首次提出归纳和定义的方法。苏格拉底本人无著作,其事迹主要见于柏拉图、色诺芬等弟子的记述;
也是柏拉图大部分“对话”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言行深深地影响了柏拉图等,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发现相似题
与“《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