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改错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伫立山亭远眺,但见石峰石柱星罗旗布,千姿百态,有的像老僧漫步,有的如母子偕游,有的若鸣啭于杜诗里的“黄鹂”,有的似普希金笔下的“渔夫与金鱼”……无不栩栩如生。面对这大自然的杰作,让游客流连忘返,高山仰止。
    (1)给文段中加横线的字注音: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段中一个错别字并修改:“_______” 应改为 “_______。
    (3)使用错误的成语是“_______”应改为“_______”。
    (4)段中有句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福建省月考题语文改错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芳(高中语文)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伫立山亭远眺,但见石峰石柱星罗旗布,千姿百态,有的像老僧漫步,有的如母子偕游,有的若鸣啭于杜诗里的“黄鹂”,有的似普希...” 主要考查您对

字音

病句辨析

成语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字音
  • 病句辨析
  • 成语

字音的概念:

1.字音就是拼音。就汉语而言,通常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拼音一般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生母不能单独构成音节,但韵母可以。由韵母构成的音节,我们称之为“零声母”。
声调具有区分词义的作用。普通话声调有四种,依次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2.说话不是孤立发出一个个音素或者音节,而是连续发出许多音素或者音节,在这过程中,音素之间或音节之间就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音变。
音变现象主要包括轻声、变调、语气词“啊”的音变、儿化等现象。 

① 轻声:
一个词或者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而成为一种又短又弱声      调,这种声调就是轻声。以下是变读轻声的一些规律:
“的、地、得”,“着、了、过”,“吧、吗、呢、啊”等助词。例如:你的、睡 了、走着、行吗、想啊。
名词的后缀“子、儿、头”等。例如:椅子、这儿、砖头。
方位词或语素“上、下、里、边、面”等。例如:早上、地下、屋里、外边、前面。
趋向动词“来、去、出来、进去、下来、起来”等。例如送来、出去、走出来、走进去、落下来、站起来。
一些量词。例如“五个”
叠音名词以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例如:爷爷、舅舅、看看、写写。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例如:请他、找你、叫我。
此外,还有一些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要读轻声。

②变调:
普通话的音节单念时有四个调值,每个音节的基本调值叫本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相互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变调。
例如:老老实实,变读为“lǎo lāo shī shī”

③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有区别词义(头:脑袋——头儿:领头的)、区分词性(画:动词——画儿:名词)和表示感情色彩(小皮球儿、小王儿:表亲切、喜爱)的作用。

④语气词“啊”的音变:
取决于“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
“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是舌面元音aoei 时,“啊”音变为ya(呀)。如:画呀/争取呀/注意呀。
其他“啊”音变都是将“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作为“啊”的韵头或声母,连读成音。如:u—wa(读哇)n—na(看哪)。


字音辨识:

1、做好“两个集合”

①记少推多
例如:
艾多数字中读aì,在自怨自艾中读yì;
泥多数词中读ní,在拘泥,泥古中读nì;
朴多数词中读pǔ,在朴刀中读pō,作姓氏时读piáo。

②记异弃同
例如:卒读zú,用它作声旁的字,猝读cù,在瘁,粹,萃,啐,悴,翠,倅中读cuì,碎读suì;
再如:真读zhēn,用它作声旁的字,镇读zhèn,缜读zhěn,慎读shèn,填,阗读tián,颠,滇读diān。
一般来说,可根据声旁的读音推断声母或韵母,特别是平舌音,翘舌音(z、c、s、zh、ch、sh)和前鼻音韵母与后鼻音韵母(in、en、ing、eng)。
作为固始方言的一些土语区,要克服“f、h  ”  的现象。

2、语境确认

利用字形,字义,词性确定读音。例如:
巷有两种读音:
①读xiàng,是较窄的街道,名词;
②读hàng,虽也是名词,但指的是坑道,专指采矿,探矿。
据此,可知街巷读①,巷战读①,乌衣巷读①,巷道读②。

号也有两种读音:
①读háo,动词;
②读hào,名词,也作动词,只有标商标记,切(脉搏)两个义项。
由此可知,“号啕”读①,“号称”读②(以某种名号宣称),“号召”读②(像号声一样地召唤),“号角”读②;“号叫”读①。


熟知常见失误:

1、形声字误读

随着汉字的演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的声母、韵母、声调发生了变化。
如:百折不(náo)、机(xiè)、辈(chái)、风沐雨(zhì)、恶不悛(hù)中加粗汉字的声旁反而容易迷惑考生,引起误读。

2、形近字误读

很多字形相近而读音迥异的汉字也容易读错。
如:谄(chǎn)、陷(xiàn)、馅(xiàn)中,谄字就很容易受后两个加粗汉字读音的影响而误读。
再如:死(cù)、火(cuì)、精(cuì)、荟(cuì)中,猝就容易受后三个加粗汉字读音的影响而误读。

3、多音字误读

多音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多义形成的多音字,还有一类是同义多音字。前者字义接近的区别起来有一定难度。
如:和稀泥(huò)、和面(huó)中,和都有加入液体搅拌的意思,考生就难以区别;
而和平(hé)、附和(hè)中,和的读音因意义差别较大而比较好区别。后者考生往往更容易误读。
如:待他不薄(báo)、日薄西山(bó)中,(单音词)和用该字构成复合词时而不同;
血淋淋(xiě)和血海深仇(xùn),靓妹儿(liàng)和靓妆(jìng)则因口语和书面语而读音不同。

4、方言误读

我国八大方言区的考生,因n、l,zh、z,in、ing,h、f,b、p,o、e等不分容易读错汉字。
如四川考生就容易读错:围歼(jiān)、畸形(jī)、虐待(nǜe)、剖析(pōu)、不屈不挠(náo)、腼腆(tiǎn)等词语中加点汉字。
生活常用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形声字,方言区的考生也容易读错,比如:豆豉(chǐ)和豇豆(jiāng),河浜(bāng)。


高考字音常考点: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音,命题点聚焦于“常用”及“应用”,着眼于“认读”,着眼于“写作”;特别是“多音字”“形近形似字”“同音近音字”“习惯性误读误写”等。

1、“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包含如下重要信息:

①考查的范围是“现代汉语”,对于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读音不会涉及;
②考查的范围是“普通话”,对方言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的区别要多加注意。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命题依据。

2.考常用字甚至是最常用的字的读音:

举例说,近几年考过的绮丽的绮,擂台的擂,拘泥的泥,匹配的匹,倾轧的轧,参与的与,结束的束等等都是常用字。
考常用字的读音,而不考生冷的字的读音。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在应用。生冷的字使用的频率低,自然不能成为考试的选例。

3.注重形声字和多音字读音的辨别:

常用字的数量比较大,究竟选择哪些常用字来考查,这是很有讲究的。高考注重选择常用字中的形声字、多音字来给考生辨别。
形声字,按照一般规律应该读声旁。但是,许多形声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声母变了,有的韵母变了,有的声调变了,更有声韵调一起变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知这一变化,仍然读半边,因而误读。
如:绮丽的绮应读qǐ,而不能读qí;旖旎应读yǐ nǐ,而不能读qí ní,分泌的泌只能读mì,不能读bì等。

多音字是汉语特有的现象,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较大。人们不注意它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因而常常读错。
如:差有4个读音,在差别,差错,差额,差价和差强人意,差可告慰这些词语中读chā,在差生,差劲,差不离这一类词语中读chà,在出差,差遣,差旅费这一类词语中读chāi,在参差中又读cī。读音不同,反映出意义上的不同。许多人不注意这些而常常误读。
有时还会选用其他类型易读错的常用字,
如:结束的束,匹配的匹。这样看来,高考选择要求辨别读音的字例,又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引导人们读准常用字的字音。

4.基本题型:

一是字音正选题;
二是字音错选题;
三是音形整合辨识题;
四是音形义的整合辨识题。
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字音学习常用的方法:

高考主要考查常见字的读音,从近几年的高考看,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字音复习,应注意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复习重点在于点拨学习方法,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学习字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据义定音
这种方法多用于多音字的学习。例如:
①贾:与商人作买卖有关系的,就读gǔ音,如商贾;
②累累:当成串讲,读 léi 音,如果实累累;当累积讲,读 lěi 音,如罪行累累,当牵连讲,读 lěi 音,如连累,当连续讲,读 lěi 音,如累教不改。

2.记少不记多
主要应用于多音字中,有些字音的词条很少,记住仅有的几个词条,能够减少记忆量。
例如:模:读mó时,新华词典中有16个词条,而读mú音时,只有模样,模子,模具,模板四个词条,记住这几个词语,其他的都读mó。

3.记生不记熟

对于一些生疏的字音要强化记忆,而熟悉的字音,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记忆了,这样会减少学习中的记忆量。
例如:济:读 jì 音。周济,救济,同舟共济,就不要再记忆了,而jǐ音,如济南,人才济济需要加强记忆。

4.联想记忆
主要用来记忆形似字和形声字,就是由一个形声字联想到与它形似的多个字,把这些字放到一起通过形旁推意,根据声旁断音。



修改病句:

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一、语法病句的辨析、修改:

语法病句是指不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1、词类误用:即把这一类词误作另一类使用。
例如:我一直思想着那件事。
(“思想”是名词,不能带宾语。这里是把它作动词使用了,应改为“思考”。)

2、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例:半夜里在旷野中听到了那种咯咯咯的声音,使我毛骨悚然。
解析:前半句省主语,后半句不能再省主语。如用“声音”做主语,可将“了”改为“的”,如用“我”做主语,可删去“使”。

3、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例: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解析:这个句子主语的中心语是并列词组“任务和工期”,它和谓语中心语“沉重和紧张”搭配不当。应当分开说:“任务艰巨,工期紧张”。

4、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例:电视台频繁地在观众等待下一个节目的时候播送广告,使观众很有意见。
解析:这个句子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状语,其中的“频繁”应放在动词“播送”前面。

5、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例: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解析:这个句子把两个介宾词组杂糅在了一起,句子的结构混乱。可以改为:明天,在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或者: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6、前后表达不一致:
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
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7、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缺少呼应,或者误用关联词语,都会造成句子表意不明。
例如: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取得了一些成绩”是已经证实了的事实,不应该用“即使”,改为“虽然”。)

8、指代不明:代词起指代作用的时候,被指代的词交代不明白,或者有不止一个,那么代词指代的对象就会不明确。
例如: 《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表现了他十分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能熟练地使用地道的北京话进行写作的特点。
(第二个分句中的“他”指代的是《骆驼祥子》的作者,但是在前一个分句没有“他”,因此“他”的指代对象不明确。)

二、逻辑病句的辨析、修改:

逻辑病句是指句中有不合常规和情理的毛病。

1、概念错误:概念错误主要包括概念不明确、不一致、不恰当、并列概念不同属。
例如:他们用这种半导体制成的光导电视摄像管,这种摄像管为普通电视摄像管1/10,而灵敏度高10倍。
 (“1/10”本身是明确的,用在这里不明确。是什么的1/10?“重量”还是“体积”?)

2、判断错误:主要包括一个句子表达了不止一个判断,肯定、否定不明确,前后不一致等。
例如: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分析、整理材料常到深夜。
 (“他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有歧义,表达了两个判断:一为“大量学生的”,二为“大量的材料”)。


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
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

基本步骤:

①在复习时,首先要参照《考试说明》中对病句的六种考查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各种病句特征的了解。
②语法分析。把握语句的各个成分,注意各成分的搭配与照应;删除多余成分,补足缺少成分。
③语意分析。这主要是结合语段的整体意思,理清语段中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注意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④逻辑分析。综上所述,修改病句可以概括为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的)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修改病句:

一、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

①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重起炉灶另写。
②改动尽可能少。
③要注意试题的修改要求,忌盲目修改。
④修改后的文字只要符合语法等基本规则即可。而不需要润色,以使其“更好”。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一)病句的常见情况:

1、语序不当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它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1)局长、副局长和其它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它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二)答题指要:

辨析病句做题思路通常是:
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即所谓的标志性病句:

(1)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是否要考查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第二种可能性: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这是一个常考的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

(2)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3)谓语是“是”、“成为”时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
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

(4)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主语残缺的问题,可能因此而全句无主语而成病句。
这种句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
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
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

(5)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两种情况。
一是语序是否不当。
二是是否产生歧义。

(6)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如果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我们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的当否问题。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
一是反问句。
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
禁止、忘(记)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成语定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1)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2)成语一直是高考字形考察的重点之一,平时应加强对成语的书写记忆和成语意思的理解。


成语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格式特点: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
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语法结构:

主谓式成语: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万象更新;
动宾式成语: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成语: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联合动宾式成语: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批郤导窽、焚膏继晷、提心吊胆、破釜沉舟、指桑骂槐、买椟还珠;
联合名词式成语: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成语: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成语:逍遥法外、问道于盲;青出于蓝、爱不释手、心乱如麻、重于泰山;
兼语式成语:以邻为壑、令人生畏、请君入瓮、化险为夷;
并列式成语:千山万水、画蛇添足、喜怒哀乐、吹拉弹唱、琴棋书画;
偏正式成语: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承接式成语: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因果式成语:水滴石穿、水落石出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

因为成语有多种意义,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易错成语列举: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内的字是别字,括号后的字是正字。
1、﹙暗﹚黯然失色黯然,阴暗的样子。”,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
2、按﹙步﹚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指按其分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
3、﹙安﹚按兵不动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压住、搁下。
4、暴﹙珍﹚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
5、别出﹙新﹚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6、﹙毕﹚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
7、变本加﹙利﹚厉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讲。
8、病入膏﹙盲﹚肓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描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0、不﹙加﹚假思索假,假借、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11、不﹙茅﹚毛之地。
12、不﹙径﹚胫而走胫,小腿。
13、不落﹙巢﹚窠臼窠、巢同义,但,含义是、老套子”。
14、﹙苍﹚沧海桑田沧海,蓝色的海洋。”,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15、重蹈﹙复﹚覆辙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来的老路。
16、出奇﹙致﹚制胜制,取得。”,取胜。
17、﹙穿﹚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18、发﹙奋﹚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
19、飞扬﹙拔﹚跋扈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
20、分道扬﹙镖﹚镳镳,马嚼子。”。”,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纷至﹙踏﹚沓来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
22、甘之如﹙怡﹚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饴,饴糖。
23、各行其﹙事﹚是是,正确的。”,自以为正确的。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
24、攻城﹙掠﹚略地掠、略二字都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故步,取自,本义为”,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盲目自得。
26、骨﹙梗﹚鲠在喉鲠,鱼刺。”,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蛊惑人心迷惑、毒害人心。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28、鬼﹙域﹚蜮伎俩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
30、好高﹙鹜﹚骛远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鹜,鸭子,无“追求”义。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
31、和﹙霭﹚蔼可亲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蔼,和气、态度好。
32、怙恶不﹙俊﹚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34、既往不﹙究﹚咎咎,本义为、罪过”,引申为”。”即不责备。
35、﹙及及﹚岌岌可危岌岌,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36、竭泽而﹙鱼﹚渔渔,捕鱼。”,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
37、﹙禁﹚噤若寒蝉噤,闭口不言。寒蝉,秋后的蝉,寒蝉是不叫的。这句成语用,形容不敢作声。
38、金﹙璧﹚碧辉煌”,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黄色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用它们画出来的画,鲜亮耀眼。
39、精兵﹙减﹚简政”,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从而使机构精干,人员素质更高。
40、苦心孤﹙旨﹚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诣,到。
41、烩﹙灸﹚脍炙人口脍,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称赞。
42、老奸巨﹙滑﹚猾形容十分奸诈狡猾。猾,狡猾
43、﹙厉﹚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励,振奋。
44、礼﹙上﹚尚往来尚,崇尚,讲究。”,指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
45、﹙廖廖﹚寥寥无几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46、鳞次﹙节﹚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地排列。栉,梳篦。
47、伶牙﹙利﹚俐齿伶俐,聪明灵活。”,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48、流言﹙非﹚蜚语蜚,同”。流言、飞语,均指毫无根据的话。。
49、﹙留﹚流芳百世美名流传百世。流芳,流传美名。
50、毛骨﹙耸﹚悚然悚,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51、美﹙仑﹚轮美奂轮,轮囷,古代的圆形谷仓,形容高大的样子。奂,众多。”,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丽,其他用法要慎重。
52、﹙迷﹚弥天大谎弥天,满天,形容”。
53、﹙糜糜﹚靡靡之音低级趣味的音乐。靡靡,颓废淫荡。
54、﹙棉﹚绵里藏针形容柔中有刚,或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绵,丝绵。
55、明火执﹙杖﹚仗仗,兵器。”,指点燃火炬,手拿武器,比喻强盗行为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56、名﹙符﹚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57、名贯九﹙洲﹚州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所以。大禹时代的”,即华夏大地。
58、﹙默﹚墨守﹙陈﹚成规墨守,墨翟之守,说的是墨子与公输般较量攻守的故事,本义为”,后来演变成”。成规,久已通行的规则或方法。”,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伫立山亭远眺,但见石峰石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