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高度发达的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材料二 我国人口在秦朝2000万,汉代约6000万,到1000多年后的明代初期依然是6000万,明万历中期(16世纪末)增至1.5亿,明末清初大幅度下降。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达到一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突破二亿;乾隆五十年(1790年)超过三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
    材料三 乾隆后期,湖北江汉两岸“百姓生齿日繁,圩垸(滨湖小堤)日多,凡蓄水之地,尽成田庐”。
    材料四 历史上长江荆江大堤溃决次数

    统计明朝嘉靖、万历年间黄河决口统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缺乏科技方面的内容,请给予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材料二中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吉林省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高度发达的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 主要考查您对

农业灌溉:都江堰、白渠、筒车等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土地制度的演变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农业灌溉:都江堰、白渠、筒车等
  •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 土地制度的演变
  •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郑国渠:

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白渠:

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

龙首渠: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高转筒车:

是筒车的一种。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

关中井渠法: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农业灌溉的历史发展:

时期 工程或工具
战国 都江堰
汉朝 漕运、白渠、龙首渠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水利灌溉:



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3)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4、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商周)  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土地制度的演变:

时期 主要制度 特点 演变趋势及原因
原始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 逐渐奴隶社会土地瓦解,被国有制取代
奴隶社会 土地国有,西周叫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春秋后期逐渐瓦解(瓦解标志:初税亩)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所有制(屯田和均田制)、地主所有制、农民所有制。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依附于他们。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春秋形成战国确立
明清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授时历》:

夏朝,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为“殷历”。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授时历》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四大农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元朝,王祯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耕细作。


《授时历》:

《授时历》为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达364年。《授时历》为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西汉,《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
①政治上:先进统一、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繁荣
③文化上:兼收并蓄
④对外关系上:开放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创造
⑥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一名《内经》。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著作。成书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这部著作并非出自一时一人的手笔,而是在长时期内由许多人参与编写而成。原书十八卷,包括《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把《针经》改称为《灵枢经》)各九卷。《内经》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以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内容,为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阴阳学说,作为我国古代自发的唯物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内经》中贯串于学术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阴阳学说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来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变化发展,认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和协调(所谓“阴平阳秘”),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必备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失掉人体阴阳这种相对的平衡和协调,就会产生疾病。拿发热这个症状来说,阳盛可以引起,阴虚也可以引起,病因、病理各不相同。如何区别?又须结合患者发热的特点和其他临床表现进行整体分析。这种整体观念在后世医学又有所丰富和发展,是中医诊疗和分析病症的主要思想方法之一。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中用以说明生理、病理的重要理论。《内经》关于脏腑、经络的论述,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内经》介绍脏腑功能,有一段不平凡的记载。《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饮食经过胃和消化系的吸收,其中水谷精微之气,散之于肝;精气的浓浊部分,上至于心,由心脏输送精气滋养血脉,血脉中的水谷精气,汇流于肺,所谓“肺朝百脉”;由肺(通过心)再把精气转输到全身,包括体表皮毛和体内脏腑等组织。这是对人体体循环和肺循环概况的大致正确的论述。《素问》还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理论,表达了心脏和血脉的关系和血液循环的概念。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高度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