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2011年是孔子诞辰2562年。2011年9月27日晚,在曲阜杏坛剧场举办了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型歌舞《大哉孔子》演出。本届孔子文化节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突出国际性,彰显开放性,体现地方性,让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等系列活动中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是儒家的文化态度,也是儒家的包容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态度和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3年同步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武树霞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11年是孔子诞辰2562年。2011年9月27日晚,在曲阜杏坛剧场举办了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型歌舞《大哉孔子》演出。本届孔子文化节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 主要考查您对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中华文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中华文化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的含义: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3)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途径 具体表现
商业贸易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育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其他途径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丰富发展了外国文化,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提醒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是从文化自身角度讲的,属于内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属于外部因素。在回答有关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时,可以变通地从这几个角度提出,还可以从文化继承、传播、创新等角度分析。

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 
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这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兼收并畜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


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提醒: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


发现相似题
与“2011年是孔子诞辰2562年。2011年9月27日晚,在曲阜杏坛剧场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