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上海世博会是目前中学生热议的话题,请你就他们谈论的话题,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参与探究。话题一:世博会是文化创意的竞赛和角逐,参观世博会首先是看...” 主要考查您对世界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民族节日含义: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
文化遗产含义: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指的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1)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2)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 | 世界文化 | |
表现 |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
原因 |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
结论 |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
民族节日的价值: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A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处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的含义: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3)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途径 | 具体表现 |
商业贸易 |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
人口迁徙 |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
教育 |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
其他途径 |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丰富发展了外国文化,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提醒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是从文化自身角度讲的,属于内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属于外部因素。在回答有关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时,可以变通地从这几个角度提出,还可以从文化继承、传播、创新等角度分析。
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 |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
科学技术的进步 |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思想运动 |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增强综合国力关系: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理解弘扬民族精神和经济建设没关系:
学生易忽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民族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
①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途径
内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 |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 具体表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
全面理解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认识误区:
误 区
剖 析
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另外,还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民族精神就能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它不能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中国的发展不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和平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会削弱而只会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什么 | 怎么样建设 | 为什么建设 | |
灵魂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 建设的必要性:①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②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③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的重要性: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主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 |
精髓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 |
基础 | 社会主义荣辱观 |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不同的,不能将二者混淆。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提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内 容 |
地 位 |
马克思主义 |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
社会主义荣辱观 |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四者的关系 |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文化多样性二者一致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指导思想上多元化,就会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我们的精神支柱,引起社会动乱。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面对文化发展的新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与促进文化多样性并不矛盾。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等同。
区别: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联系:
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二者也有相同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都属于马克思主义。
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三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先进文化是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而言的;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
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含义:
(1)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
判断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文化,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文化由政治经济决定的,代表先进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
(3)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而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态势;另一方面必须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情况,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新内容。
(4)总体目标: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5)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6)基本特征:
特征一:
A.面向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体现。
B.面向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开放精神的体现。
C.面向未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吸收、借鉴、融合世界优秀文化,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特征二:
A.民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科学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和剔除落后文化、抵制和取缔腐朽文化。
C.大众的。先进文化建设来自于大众,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实践,服务于人民大众。
(7)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只有坚持这一价值取向,中国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离开了这一核心要求,在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各项要求时就容易出现偏颇。
提示:“先进文化”是一个静态概念,既有相对性,又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形态或某一层次、某一阶段的文化,而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规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的关键;“社会主义”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应具有的时代品格和基本要求。
发展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归纳: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积极创新。
(6)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7)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是因为:
(1)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2)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3)它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4)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从求索先进文化的历程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比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 文化产业 | ||
区别 | 生产目的 | 文化事业部门是生产公共产品,以国家需要为转移 | 文化产业部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 |
资本来源 | 文化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提供 |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文化商品的资本来源于不同经济成分 | |
机构性质 | 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以行政方式管理 | 文化产业机构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 | |
运营机制 | 事业机构是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维持其生产与服务活动,以寻求最高社会效益为原则 | 企业的本质是以少投入、多产出、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为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矛盾的 | |
调控方式 | 对事业单位,国家可以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调控,要求它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怎样为大众提供服务 | 对企业单位,一般地说,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主要包括法律、税收政策引导和价格杠杆等 | |
作用 |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 | 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 | |
联系 |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
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通过教育获得文化知识,使文化代代相传。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特定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实现教育优先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优化教育结构。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切实实现教育公平。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1)联系:
三者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的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后者是前者的主要内容。
(2)区别:
侧重点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来说的,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而言的。
全面理解和谐文化:
(1)什么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形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2)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它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3)怎样建设和谐文化
①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②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什么
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怎么样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全面理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内 容 | |
地位 |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
作用 |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
核心 | 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
原则 | 集体主义。这是同资本主义思想道德以个人主义为原则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
重点 | 增强诚信意识 |
基本要求 | “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
着力点 | “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
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误区:
误 区 |
剖 析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 | 集体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因此,坚持集体主义并非随意要求放弃个人利益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作用
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基本道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的要求。
(4)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塑造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的精神指导;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战略举措。
特别提示:在社会主义社会树立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评价,起着引领社会风尚、提高道德素质、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与“上海世博会是目前中学生热议的话题,请你就他们谈论的话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