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1、下列加粗词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wèi)自枉屈             
    B、(sù)夜忧叹
    C、(shù)竭(nǔ)钝       
    D、(rǎng)除奸凶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躬耕:___________
    (2)闻达:___________
    (3)倾覆:___________
    (4)驱驰:___________
    (5)尔来:___________
    (6)奖率:___________
    (7)弩钝:___________
    (8)夙夜: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布衣”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2)“卑鄙”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3)“感激”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谨慎”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含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咨臣以当世之事                                     (            )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4)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
    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的通假字是_______,本字是________。
    6、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表明作者身份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映淡泊生活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称颂刘备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5)用“——”线画出“由是感激”中“是”所指代的内容。
    (6)既概括跟先帝患难与共,表明创业艰难,又表达作者效忠先帝的心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次“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出师”北伐的动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出自第一段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张志英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 主要考查您对

字音

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字音
  • 文言实词
  • 一词多义
  • 古今异义
  • 通假字
  • 文言文阅读
字音:
就是拼音。就汉语而言,通常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拼音一般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声母不能单独构成音节,但韵母可以。由韵母构成的音节,我们称之为“零声母”。声调具有区分词义的作用。
普通话声调有四种,依次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字音三部分:
字音研究汉字是把一个方块字的音分成三块:
声母、韵母(音段成分)和声调(超音段成分)。
声母在前,韵母在后,构成西洋语音学的音节,音节相当于声韵结构,声韵结构加上字调就是字音,声调(字调)是字音不可缺少的成分,但不是音节(声韵结构)不可少的成分,可见字音不等于音节。
易错易混字音
易错字音:
(huāng)   回(hé)       达(hǎ)             起(luò)       妒(jí)       米(jīng)
华(jīng)      琵(pá)       一(pán)      泥(nào)      越(jiàn)    龃龉(jǔ yǔ)
易错姓氏:
褚(chǔ)     杲(gǎo)   哈( hǎ) 佘(shé) 於(yū)
易错地名:
梁山(pō)  :古湖泊名,在今山东省
十里(pù)  :地名  
平(mù):地名,在今山东省.
蚌埠 (bèng bù):地名,在安徽省。
易错成语:
分明(zèng)    安步车(dàng)  不容置(huì)        不无益(bì)
前毖后(chéng)       之以鼻(chī)          德量力(duó)       沆瀣一气(hàng xiè)  
俩可(léng)         大风景(shā)          一丘之(hé)  
字音的考点及应对技巧:
主要考查内容:
一方面是拼写规则的识记和应用,
另一方面是常用字读音的判定,包括多音字、形近字、易读错字。

主要考查题型:
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会有改错题格式。

应试技巧:
准确识记语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
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
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行或义变。

文言实词:
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文言实词特点: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
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虚词与实词:
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推敲实词含义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实词和虚词:
从功能上看:
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
从意义上看:
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
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
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
(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
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
(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所谓开放类,指是的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
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一词多义
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
故:
1、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4、所以(故余虽愚) 
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一、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二、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三、备:
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四、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五、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六、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七、薄:
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八、策:
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九、长:
cháng
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zhǎng
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十、称:
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古今异义情况:
①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②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④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⑤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⑥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⑦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⑧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⑨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⑩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亲戚[今]旁系亲属。
[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章》 )。

妻子[今]爱人(女方)。
[古]妻子和子女。
[例]遂率妻子荷担者(《愚公移山》)

所以[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①用来,靠它来。
[例]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②……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无论[今]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更不必说。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稍稍[今]稍微
[古]渐渐地、慢慢地。
[例]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唧唧[今]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
[古]织布机声。
[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豪杰[今]才能出众的人。
[古]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何苦[今]不值得做,犯不着。
[古]哪怕,怕什么;怎怕。
[例]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肉食[今]肉类食物。
[古]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卑鄙[今]品质恶劣。
[古]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垄断[今]把持独占。
[古]山川阻隔。
[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烈士[今]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古]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牺牲[今]为正义而死。
[古]用作祭礼的牲畜。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

秋天[今]秋季;
[古]秋季的天空。
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虽然[今]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
[古]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
[例]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一毛[今]一角钱。
[古]一根小草。
[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开张[今]店铺开业。
[古]广泛。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学者[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读书人。
[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无赖[今]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活泼好玩。
[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可怜[今]值得怜悯。
[古]①值得同情。
[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②让人怜爱
[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中间[今]当中。
[古]中,当中;间,夹杂着。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以为[今]认为。
[古]以,把;为,当做。
[例]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可以[今]能够。
[古]可,可以;以,凭,靠。
[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从而[今]连词。
[古]从,跟随;而,而且。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师说 》)

会计[今]会计,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古]会,聚会;计,商议。
[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不必[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不一定。
[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作文[今]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古]写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感激[今]深深的感谢。
[古]感:感动;激,奋激。
[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痛恨[今]十分憎恨。
[古]痛心遗憾
[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再[今]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古]数词。两次,第二次。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通假字:
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类型: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
同音替代:“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上”是“尚”的借字,崇尚之义。
音近替代:“距关而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内”与“纳”音近,故相通。
形近替代:“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韩非子?五蠹》:“》)“被”与“披”形近,且有同一构件“皮”而通。


通假字与假借字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例:在课本中“a”本来写作“b”,则a为通假字

初中常见通假字汇总:
一、
1
、项为之强jiāng) 通闲情记趣

2、不亦说乎yuè) 通《〈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通《〈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ì) 通《〈论语〉十则》

5、一切乌有) 同山市

6、裁如星点cái) 同《山市》

7、尊君在不fǒu) 通《陈太丘与友期行》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ān) 伤仲永

9、贤于材人远矣”(cái) 《伤仲永》

10、对镜帖花黄”(tiē) 木兰诗

11、卿今当涂掌事”(tú)孙权劝学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zhì)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zuò) 口技

15、止有剩骨”(zhǐ)


二、
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通,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通,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通,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通。《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通,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通。《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通。《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中断。《三峡


三、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通,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通。《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通,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通,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通,表疑问,相当于。《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通。《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通,穿。《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全,皆。《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托。《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通,美味的食物,,通。《行路难》


四、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首发。《陈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通。《陈涉世家》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通。《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通。《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张。《隆中对

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隆中对》


五、

1公输般诎。,通,理屈。《公输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躲避。《鱼我所欲也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别。《鱼我所欲也》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恩惠;与,通,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9、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从前。《鱼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通,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返回。《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通,聪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放置。《愚公移山》

1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陇通,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愚公移山》

15、子墨子九距之。通,抵挡。《公输

16、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抵挡。 《公输》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比较 文言文 现代文(白话文)
长短 言简意赅 较长篇
出处用法 书面语为主 “我手写我口”为主,亦经修饰
语感 古雅精炼 通俗易明
文法词组词序 弹性较大 词序明确
用词1 单字已有独立意思 两字词为主
用词2 一字多用 异字异用
用词3
句末助语词 已、矣、乎、也... 了、吧、啊、吗...
标点 标点少而简逗句为主 标点繁多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 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
流传 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 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习法 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 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