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煤、铁等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以原煤为例,1936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100万吨。日军占领华北后,输出量猛增至400万至600万吨。1941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800万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前,中东(主要为西亚地区)国家的石油资源被西方的垄断公司独占。196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护成员国个体和整体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0年,该组织成员国石油收入达2090亿美元,比1970年增加52%。中东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控制石油产地和保障能源安全,主要发达国家在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因此,这里战争不断,冲突不断。这就导致中东各国过高的军事支出和财政状况的恶化。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造成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主要发达国家争夺中东的目的及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中东产油国为维护石油权益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东产油国经济状况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重庆市高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煤、铁等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以原煤为例,1936年,华北向日...” 主要考查您对

抗日战争

中东纷争的由来

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抗日战争
  • 中东纷争的由来
  • 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中国抗日战争:

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一)背景:
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的方针,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制造许多侵华事件,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二)爆发:

1、193777日夜,“七七事变”爆发;

2、“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三)过程:

1、全民族抗战:

而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2、淞沪会战:

1937813 11,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10月,日军攻入上海市区。谢晋元率部英勇抵抗。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3、前期战况: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上。1938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

4、日军的滔天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193712月,13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

②扫荡潘家峪:1941年的一个黎明,日军对潘家峪村民进行残酷屠杀,全村有一千两百人被杀害

③细菌实验:日军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5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拔掉敌人近三千个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6、国外战场:
1942年,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准备攻击中国云南。中国派遣远征军同日军作战,并帮助英军摆脱日军包围。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退日军。

(四)抗战的胜利:

1、标志:

19458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宜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2、原因:

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会聚了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各界爱国人士

②中共为抗战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并在抗战困难时期,采取一系列正确措施,扭转了战局

③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④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积极援助

3、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杭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别决定了该特点。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倡导并作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不动摇、不退缩,在相持阶段成为消耗日军的主要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根本原因。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4)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与支持。

抗日精神:

(1)民族利益至上、宁死不屈的民族自尊品格;
(2)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强信念;
(5)开拓创新、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6)坚持正义、维护和平的民族奉献精神。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①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
②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③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④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⑤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2、两大战场的抗日状况:
(1)正面战场(国民党):
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2)敌后战场:
路线:
(洛川会议)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战场: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枢和总后方:陕甘宁边区。
结果:
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
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中东概况和纷争的由来:


中东纷争的由来:

1、由于历史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纷争和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引发的民  族矛盾由来已久; 
2、石油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长期以来,大国插手该地区,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更加复杂;
3、1917年,托管巴勒斯坦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建国。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造成犹阿人的摩擦日益激烈; 
4、1947年11月 “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人反对分治。矛盾空前尖锐; 
5、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1、原因:前四次中东战争的启示  前四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双方的矛盾,反而形势更加复杂,且对双方造成很大损失,都逐渐意识到和平谈判才是明智的选择。
(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随国际大环境的缓和,阿、以和平问题出现了和平的曙光。) 
2、和解表现:
A、埃、以和解:萨达特首开中东和平进程。
①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② 1980年,埃、以建交。 
③ 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和平的代价;  
④ 1989年,以色列将占领的埃及土地全部归还。
B、巴、以和解:
① 20世纪80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② 1993.9,以总理拉宾同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③ 1998年10月,经双方艰苦谈判,阿拉法特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白宫签署了一项“以土地换和平”的临时和平协议。通过谈判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④ 2003年,巴、以双方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3、和解中的曲折:
① 1982年,以军侵入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②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犹太定居点;
③ 1995年11月,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
④ 中东和平“路线图”(2003年,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宣布了分阶段实现中东和平),陷入困境;
⑤ 巴勒斯坦“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 


戴维营协议:

埃及与以色列在美国协调下于1978年9月达成的和平协议。美国总统卡特同时邀请埃、以领导人萨达特和贝京访美,三方在华盛顿郊外的戴维营经过12天的艰苦谈判,终于在9月17日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埃及同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统称“戴维营协议”。
协议规定:
由埃、以、约旦和巴勒斯坦人代表商定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选举产生自治机构的方式;
在自治机构建立后的五年过渡期内,有关各方谈判确定上述两地的最后地位;
以色列与埃及将在三个月内签订和平条约,以色列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基本上解决了以埃两国间的重大争端,结束了埃以间30年的战争状态,在“土地换和平”方面树立了一个成功范例。

拉宾(1922—1995):

以色列前总理(1974~1977,1992~1995)。
1922年生于耶路撒冷,早年就读于农业学校。
1940年加入“帕尔马赫”突击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盟军在叙利亚作战。
1946年因援救犹太移民,曾遭英国当局关押。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任以色列国防军旅长;
1950~1960年历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军训部部长、北部军区司令等职;
1964~1968年任以军总参谋长。1967年组织和指挥“六五战争”。
1968~1973年任驻美国大使。1974年1月被选为议员,同年5月任内阁总理。
1974年至1977年4月为工党领导人。
1977年4月因非法在美国存款事件败露而辞职。1984年工党与利库德集团组成联合政府,拉宾出任国防部长,直至1990年。
1992年2月,再次当选为以色列工党主席,7月,出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此后采取与巴解组织和解的政策,在他的领导下,以色列1993年9月与巴解组织正式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
1994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由于他对中东和平所作的贡献,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支持和平进程的群众集会上遭犹太右翼极端分子刺杀身亡。

犹太定居点:

以色列在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建立的犹太人居住区。1967年“六五战争”以来,出于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以色列人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修建了许多犹太人定居点。到1999年为止,犹太定居点共约180个,犹太居民达18万人。
定居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普通犹太人居住区;
二类是半军事性质的居住点,主要在戈兰高地;
三类是宗教性质的定居点,定居者主要是狂热的犹太教徒。
根据《奥斯陆协议》,以、巴将在被占领土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犹太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方面要求以色列撤走所有的定居点。以色列工党主张撤出大部分定居点,而利库德集团及其他右翼政党则主张永久保留这些定居点,并保证犹太定居者的安全。如何妥善解决犹太定居点的问题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