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材料反映出
    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④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浙江省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 主要考查您对

元朝行省制度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元朝行省制度
  •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行省: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

行省制度概念: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行省权力:

第一,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以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行省官员内部的互相牵制掣肘,又随处可见。 
第二,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
第三,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江南、陕西行御史台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是元代地方监察的创举。世祖末成宗初,行台监察御史和与行省同处一城的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换言之,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既注意了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又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  
第四,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历史作用:

①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国土   
②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把西藏台湾纳入中央的管辖范围之内。   
③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各部落之间为掠夺财富的仇杀战争不断;金统治者的压迫;人民困苦不堪。
2、原因:他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成吉思汗具有非凡的才智和坚强的性格;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联合盟友。统一蒙古后于1206年在斡难河源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政权,为元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3、评价:成吉思汗的这些主要活动,使一个落后、分散、混战的民族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强大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和建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政治、军事措施,顺应和加速了当时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朝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的特点:

1、空前辽阔的疆域便利了各民族的活动和交往(前提条件);
2、民族融合形式多样,高潮迭起(基本内容):各民族间生产方式、技术融合:民族迁移的范围更广;汉化程度更高;形成新的民族;
3、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手段)。

蒙古向外扩张:

蒙古汗国的建立,助长了蒙古统治阶级贪欲的无限膨胀及其对外实行军事扩张。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贵族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   
第一次:1218~1223年,成吉思汗派兵灭乃蛮部后便开始西征。先灭我国历史上的西辽,而后占领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一直打到印度,占领了今中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的广大地区。   
第二次:1236~1241年,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中的长子率军西征,所以称为“长子西征”。蒙古军队打到伏尔加河,占领波兰、匈牙利,震动了整个欧洲。   
第三次:1253~1258年,蒙古贵族派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西征。其目的是征服波斯。蒙古军队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占领了整个中亚和西亚,兵锋直指马扎儿(今匈牙利)、孛烈尔(今波兰)地区。
经过三次西征,蒙古贵族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在征服的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汗,原是中央封出去的四个最高军政首领。后来,由于各汗国缺少必要的和有力的经济联系,再加上统治集团争夺大汗权位的斗争,蒙古帝国这个政治军事混合体日趋瓦解。于是,钦察、伊利、察合台三大汗国走上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窝阔台汗国又对忽必烈的汗位充满敌意。它们只是在名义上承认元朝皇帝为“一切蒙古君主之君主”,与元朝皇帝保持着藩属的关系。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一直与中央保持着密切从属关系。


元朝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的条件:

1、元朝空前辽阔的疆域,国家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
2、各民族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彼此往来异常频繁。
3、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4、唐朝以来数百年间的战乱、迁徒、杂居,使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元朝大统一的历史意义:

1、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元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

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都应加以肯定。但也必须看到,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他在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可见,与对外战争一样,元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也具有两重性。

蒙古汗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蒙古汗国的建立,使长期混战的蒙古各部互相残杀的局面结束了,标志着蒙古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统一使原来处于社会发展不同水平的各部,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上统一起来,使蒙古草原的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蒙古社会由此进入阶级社会,确立了奴隶制,这是蒙古族历史,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统一使大漠南北统称为蒙古地区,操着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各个部落的居民,都以“蒙古”为名,逐渐融合为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一、十二世纪,蒙古高原各部落及社会状况:

在蒙古部落居住的广阔的蒙古草原上,十一、十二世纪还居住着其他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蒙古部东边强大的塔塔儿部,又称“鞑靼”,是一个由六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有七万家,占据着呼伦贝尔湖一带的广大草原。由于他们十分强大,并统治了许多部落,所以在蒙古兴起的过程中,塔塔儿成为它的劲敌。蒙古部西边的克烈部,是辽、金时蒙古高原最强大的部落,人口众多,与蒙古部的牧地紧相连接,是关系密切的近邻。克烈部牧地以西,直到阿尔泰山的广阔地带,是乃蛮部的牧地。乃蛮部已经建立起更为发展的部落联盟,较早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并任用畏兀儿族官员来维护乃蛮贵族的统治。乃蛮已使用畏兀儿文字记事,是蒙古草原上文化最为发达的游牧部落。蒙古牧地的北边,从鄂尔河到色楞格河流域,居住着蔑儿乞人,是四个部落的联合体,他们是介于草原部落与森林之间的部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另外,草原上的斡亦剌人在争雄的各部中也是重要的部落。   
处在蒙古东、西和北部的这些强大的部落,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实际力量大都超过了蒙古,更南则是强大的金朝。分散的蒙古诸部落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里,在强大的四周部落的包围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统一。

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1264年,忽必烈建都燕京(今北京),把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依据汉族的古代文献《易经》上“乾元”(极大)的意思,把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这表明忽必烈所统治的国家已不是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忽必烈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总代表。第二年,燕京改名为大都,正式成为全国的都城。至此,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影响深远。

回族开始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我国回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有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陆续到我国经商,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城市居住下来,被称为“蕃客”。他们建筑了清真寺,有的还在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土生蕃客”。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迁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散布在各地。他们同原来的“土生蕃客”都被叫做“回回人”,成为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这些人被称为“回回”。这些回回人以中国为家,繁衍子孙,并与当地汉、蒙古、畏兀儿等族互相通婚,到元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的形成,反映了元代国内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发现相似题
与““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