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探究题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要求。
    【视角一】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
    (1)近代欧洲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国家最高的决策机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2)材料一出自哪一法律文献?材料中“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是针对什么制度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美国确立这一政体的法律文献是什么?以上法律文献的制定和颁布对人类社会的转型有什么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二】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建设
    (4)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是学习欧美民主制度,通过改良、革命、思想文化运动等形式进行了艰难探索。请写出为学习西方民主政治而进行的改良运动:_____________。
    (5)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正轨。请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山东省中考真题历史探究题难度较难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要求。【视角一】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1)近代欧洲民主政治源于古...” 主要考查您对

戊戌变法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雅典民主政治

1787年美国宪法

人权宣言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戊戌变法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 雅典民主政治
  • 1787年美国宪法
  • 人权宣言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变法的实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它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维新派和洋务派思想主张的比较:
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习什么问题上。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自1896年起,巨额的外债,兴修水利和赈灾的巨额资金,使政府财政赤字扩大。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应付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一些节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额度,降低官员薪俸、增加商税等,遭到官员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对,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3.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4.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通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正当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之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顽固派(包括洋务派),围绕着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中心是要不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直接联系起来,主张学习和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同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为变法培养人才;顽固派则声称变法就是祸乱国家,“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坚持“中体西用”,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论战,是不同阶级的意识对立和利益冲突。其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起的挑战;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风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共同纲领》:
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政协和旧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新政协”,是因为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也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定,但是由于蒋介石一心想打内战,所以政协会议的决议很快被撕毁,内战爆发。而1949年的省会,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等阶层代表出席了会议,有别于旧政协。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中心议题:成立新中国的议题
3、内容:
(1)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4)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
(5)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宪法性文件的正确原则,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与道路,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全面建立了国家机构。大会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这位加强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国家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
(2)1949年-1952年,党和领导人民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3)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物质基础。
(4)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5)1953年-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明确规定,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的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宪法》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庄严宣布:“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设置国家机构。《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设立国家主席;设立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设立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分别作为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设立各级人民法院,作为各级审判机关;设立各级人民检察院,作为各级检察机关,等等。
第四,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有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公民有遵守宪法、法律、劳动纪律、公共秩序的义务,有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的义务,有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等。此外,《宪法》还对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

伯利克里:
伯利克里是出色的演说家、政治家。他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代表,但也致力于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伯利克里推动公民大会实行一系列完善的民主政治改革。从公元前443年至前429年,伯利克里连续15年任十将军委员会首席将军,成为了雅典大权独揽的最高统治者,将民主制度推向了古代世界的最完善、最典型的境界,史称“伯利克里时代”。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获得高度发展,经济和文化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雅典民族政治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的,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作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它对日后的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当时真正享有民主权力的,还局限于人数不多的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广大奴隶根本不被党人看待,自然没有公民权和民族可言。
伯利克里改革:
1、基础:
梭伦改革开启了民主改革之路。
2、内容:
(1)政治方面:伯利克里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文化教育方面: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3、影响:
雅典打倒全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
4、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伯利克里: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选执政官,并被授予制定宪法的全权,开始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实施“解负令”,取消债务。
(2)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3)改革政治机构。恢复和提高几乎已经丧失作用的公民大会的权力,同时在贵族会议以外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准许每个公民就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提出申诉。
(4)制定新法典,取代旧的严酷法典、同时,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怃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1787宪法》:
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
三权分立的主要特点(结构图):

联邦制与邦联制的对比:

《1787宪法》制定的背景:
1.经济因素:外国上商品占据美国市场;海外贸易受挫;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收支失衡,外债巨大。
2.政治因素:边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3.根本原因:独立后的美国以松散的联邦同盟存在。

《1787宪法》体现原则:
1.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
2.分权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衡;
3.民主原则:总统、议员由民选产生。

《1787宪法》的作用:
1.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缓和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
3.妥善的处理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
4.有利于形成真正统一的国家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努力制度,没有解决好南北矛盾。


《1787宪法》原件:

“驴象大战”:
1828年,民主党人杰克狲竞选美国第七任总统,对手以“笨驴”嘲讥他。杰克狲当选后,其顽固的作风让他那“驴子”的绰号挥之不去。
1874年,有人在漫画中用受困的大象来讽刺共和党在选战中失力。
民主党和共和党后来都接受这种比喻。驴子被视为笨头笨脑的动物,但民主党人认为,驴子其实是既聪明有又勇气的动物。大象被讥为大而不当、华而不实、保守愚昧,但在共和党人心目中却代表了尊严、力量和智能。
每到选举季节,海报和报纸铺天盖地都是驴和象的“光辉形象”,竞选的会场上也时常出现充气塑料做的驴和象。
《人权宣言》:
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是法国大革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的实质: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它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1.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对《人权宣言》的评价:

它体现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的要求,是法国革命中的理论和纲领性文件,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宣言的内容中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说明了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又具有局限性。

《人权宣言》的影响:

1.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权利法则;
2.为后来的制定资本主义法律提供了相关依据;
3.为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革命确定了基本纲领。


人权宣言原件:

发现相似题
与“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