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与该地区“1976~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是传统工业城市,试判断其最可能的工业部门并说明主要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20年来,该地区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较多,近几年不少企业倒闭,大量民工返乡。你认为该地区劳动力
    密集型企业的出路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模拟题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极难 来源:杨文静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与该地区“1976~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该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

城市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传统工业区

区域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城市区位因素
  •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 传统工业区
  • 区域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自然因素

影响的结果

影响原因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河流 河运起点 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流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
资源
 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
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
交通 在古代靠帆船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北方靠马车,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如古代的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和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交通线的变化也会给城市分布和发展带来变化,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这些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线沿线和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快
政治、军事、宗教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
不同的工业部门、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区位因素是不一样的,同一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工业区位选择:

我们可以从区位选择的主体、需要考虑的因素、要达到的目的、需要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认识这一问题。

项目 内容
区位的含义 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里;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区位选择的主体 企业和政府
考虑的因素 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
遵循的原则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经济效益看,选择优势条件明显、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高的区位;
根据主导因素确定工厂区位

工业区位因素与影响: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另外,还有信息、技术等因素影响。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因此,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如下表所示: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其中科学技术是决定性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如下所示:

区位变化 变化的原因
对原料地的依赖减弱 ①工业原料的范围扩大;
②原料替代品增多;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对动力基地的依赖减弱 ①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
②核电技术的发展
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发展
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达性的影响增强 ①原料的运人、产品的运出都离不开运输;
②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提高
环境标准成为重要区位因素 人类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注: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对环境的要求不一样,排放的废弃物也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应根据工业部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环境污染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3、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传统工业与传统工业区:

概念 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典例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的欧洲中部和北部工业区。
地位 在各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兴工业的重要支撑点。
问题 普遍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
 

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异同:

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工业区都是大型传统工业的集聚区,都属煤铁复合体型的布局方式,其区位特点、生产结构和存在问题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辽中南工业区的改造中可以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例如调整 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等。但辽中南工业区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机制作用小等,因此,振兴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要给予辽中南工业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影响辽中南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异同可用下图表示:


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1)区位优势(2) 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衰落则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的发展使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也逐渐减少。能源的消费构成是指所消费的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一半以上,60年代以后,煤炭所占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主要能源,70年代石油提价后,煤炭所占比重略有回升,维持在30%左右,80年代以后,水电和核电所占比重上升很快。
③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随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替代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也导致了鲁尔区钢铁工业的衰落。
④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
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向德国南部地区转移,也使鲁尔区的工业发展难以为继。
(3)综合整治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综合整治,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工业布局趋于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改变了重工业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环境优美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要素: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3、成因: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 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面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线状和网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岛状。
5、区域空间发展变化:

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类型: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服务产业。
3、指标差异: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的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等。
4、空间差异: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 5、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发现相似题
与“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与该地区“1976~2008年产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