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物理

首页
  • 单选题
    下面是小林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不能成虚像
    B.光在任何透明介质中都能传播
    C.汽车的观后镜是凸面镜
    D.实像都是倒立的
    本题信息:2010年0122期中题物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牛青丹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面是小林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不能成虚像B.光在任何透明介质中都能传播C.汽车的观后镜是凸面镜D.实像都是...” 主要考查您对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球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像和虚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 球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实像和虚像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光束是直的;在电影院中可以看到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由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现象有: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3.光线: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经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箭头的方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如图所示。光线的几何作图起着重要作用,在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与折射以及研究透镜成像中,都是必不可少且要反复用到的。应注意的是,光线不是实际存在的实物,而是在研究光的行进过程中对细窄光束的抽象。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即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光的传播规律有三: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两束光在传播过程中相遇时互不干扰,仍按各自途径继续传播,当两束光会聚同一点时,在该点上的光能量是简单相加。

(3)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日食、月食的成因
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月亮背后会形成长长的影子。如图所示,月亮在地球的影子分为两部分,中心的区域叫做本影,外面的区域叫做半影。位于半影区的人看到的是日偏食;位于本影区的人看到的足日全食;若地月之问距离较远时,还会看到日环食。同样的道理.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阳光,就会形成月食。 ]补充月食有全食和偏食,但没有环食,这是因为地球的影子很长,大于月地之间的距离。 

判断小孔成像情况的方法
(1)由于屏的阻碍,光源射出的光线巾,大部分光线被屏挡住,只有那些指向小孔的光线,恰可沿直线通过小孔在光屏上形成光斑。这样光源的每一个发光点射向光屏的光线,都将在光屏上对应形成一个小光斑,而无数个小光斑组合起来,便在光屏上显示出一个倒立的与光源相似的图样,这一图样就是光源的像:这个像由于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是实像。
(2)只有小孔足够小时才能成像。如果小孔太大,物体上任一点发出的光透过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就比较大,物体上相邻点发出的光透过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就比较大,光斑重叠较多,使像模糊不清,甚至不成像。
(3)像倒立,像的形状与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4)像的大小取决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的关系。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线会发生弯曲。例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就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的缘故,如图所示。因此应该说,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影子的形成:
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被物体挡住,无法到达物体后面,在物体后面形成了与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如图)

如手影,路灯下的人影:

 无影灯:
  无影灯,是一种先进的光源,它的外形是一个很大的灯盘,上面装有许多射向各个方面的荧光灯,能把手术台所有的暗影都照亮,所以无影灯下就没有影子了。这样,医生为病人做手术,视线就不会受影子的影响,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凸面镜定义:
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

凹面镜定义:
凹面的抛物面镜,平行光照于其上时,通过其反射而聚在镜面前的焦点上,反射面为凹面,焦点在镜前,当光源在焦点上,所发出的光反射后形成平行光束,也叫凹镜,会聚镜。


凸面镜:
1. 原理:
    平行光线投射到凸面镜上,反射的光线将成为散开光线,如果顺着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延伸到凸面镜镜面的后面,可会聚并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凸面镜的主焦点(F),属虚性焦点   
     从物体的某一点(A)作一与主轴平行的直线为入射光线,入射光线到达球面镜镜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后的方向相反的直线为反射光线,此反射光线必然通过主焦点(F)。
     从物体的同一点(A)通过镜面的曲率中心(C)的连线为副轴,此副轴与上述通过主焦点的反射光线发生相交的点(A′),即为该物体成像之处。

顶点 镜面的中心点O称为镜的顶点。
中心 球面的球心C称为镜面中心。
主轴 连结顶点O与镜面中心的点划线。
焦点 跟主轴平行的近轴光线射到球面上,反射光线会聚于主轴上一点,这一点称为焦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 焦点到顶点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
作用 凸面镜具有发散作用。

2. 应用:
    凸面镜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转弯镜、广角镜等,最为常见的就是倒车镜与哈哈镜,利用了对光发散的原理,可以扩大视野,从而更好地注意到后方车辆的情况。(汤匙的背面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而正面凹下去的地方就相当于一个凹面镜)

凹面镜:
1. 成像原理:凹面镜的原理是反射成像。

2. 成像规律: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镜面越远,像越大。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镜面越远,像越小。成的实像与物体在同侧,成的虚像与物体在异侧。
      凹镜不仅可以使平行光线汇聚于焦点,还能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反射成平行光。

3. 焦距:
物体位于凹球面镜球心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位于焦点与球心之间;
物体位于焦点与球心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位于球心外侧;物体位于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在镜面的另一侧。
U=f时不成像。 焦距在镜面前圆心后,但不在R/2处。
但如果入射光线是近轴光线,则可近似认为焦距在R/2处。

4. 光学特点:
(1)凹面镜上的反射现象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2)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会聚于焦点处。凹面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此是实焦点。
(3)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因此焦距越小,会聚本领越大。
(4)四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于焦点;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反射后平行于主轴;过球面中心的入射光线沿原路反回;从顶点入射的光线与其反射光线关于主轴对称。

5. 应用:
(1)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阳灶、台灯、电视卫星天线、雷达。
(2)利用过焦点的光线经反射后成为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探照灯、手电筒以及各种机动车的前灯。 还有太阳能焊接机,医用头灯,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种面镜的比较:
平面镜 凸面镜 凹面镜
反射面 平面 凸面 凹面
示意图
对平行光的反射特点 (1)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2)光路可逆
(3)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有发散作用

(2)F是虚焦点
(3)光路可逆
(4)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有会聚作用

(2)F是实焦点
(3)光路可逆
(4)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成像 正立,等大虚像 正立,缩小虚像 正立,缩小的虚像
应用 梳妆打扮用的镜子 汽车观后镜 太阳灶等

实像、虚像及其异同:
1.实像物体上某点发出的光,经过面镜反射或透镜折射后的实际光线,如果是会聚的,其会聚点就是该点的实像点。镜前物体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组成的,对应于物体上每一个物点都有一个像点,这些像点就组成r 物体的实像。简单地说,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彤成的像。实像既可以用肉眼看到,义能被光屏接到。

2.虚像物体上某点发出的光,经过面镜反射或透镜折射后的实际光线,如果是发散的,则它们不可能会聚,这时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虚像点。对应于物体上每一个物点都有一个虚像点,这些虚像点就组成了物体的虚像。简单地说,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像。虚像只能用肉眼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

3. 实像与虚像的异同
实像 虚像
不同点 是否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不是
是否能用光屏接收到 不能
正立还是倒立 倒立 正立
相同点 都能用肉眼看到,都可以是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影子和倒影:
    影子和倒影影子(如图甲)是南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由于光线被不透明物体所遮挡,在不透明物体的后面形成一个光线达不到的区域,这就是所说的影子;倒影(如图乙)是平面镜成的虚像,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成虚像,这就是所说的倒影。

凸透镜成像时几个名词:
名称 概念 说明
物距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用u来表示
像距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用v来表示
焦距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用f来表示
正立或倒立 像和物体上下、左右均一致为正立的像;像和物体上下颠倒、左右互换为倒立的像 相对于物体而言,虚像总是正立的,实像总是倒立的
放大或缩小 像的大小大于物体大小的为放大的像;等于物体大小的为等大的像;小于物体大小的为缩小的像 可以通过比较像距和物距来判断:若像距大于物距,则是放大的像;若像距等于物距, 则是等大的像;若像距小于物距,则是缩小的像
实像或虚像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像,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实像既能用光屏承接,又可以用眼睛看到,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的特点 

像距v 

 应用

 与物位置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异侧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异侧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

 f<u<2f

 异侧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

 u=f

 /

 /

 /

 /

 /

 探照灯

 U<f

 同侧

 正立

 放大

 虚像

 不能确定

 放大镜


成像图


说明:
(1)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必倒立,且物与像分居透镜的两侧,可以是放大的、等大的或缩小的;成虚像必正立,且物与像位于透镜的同侧,一定是放大的。
(2)物体沿主光轴移动,像也沿主光轴移动。对于实像来说,物体向靠近镜的方向移,像向远离镜的方向移,且像越来越大。对虚像来说,物向镜移,像也向镜移,且像越来越小。
(3)物体的物距一定,垂直主光轴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移动时,虚像的移动方向跟物体移动方向是一致的,但实像的移动方向跟物体移动方向恰好相反。即物向上移,像要向下移;物向左移,像要向右移。
(4)透镜一部分被遮挡,这部分不透光,其余仍透光,仍生成完整的像,只不过像变暗些。透镜破裂后去掉一部分,就相当于遮挡了一部分,像大小、位置不变,只是变暗些。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①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②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a.蜡烛在焦点以内,b.烛焰在焦点上c.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d.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应依次放置这是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的前提。能在光屏上显示的像是实像,l而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异侧.因此必须使蜡烛和光屏分居凸透镜的两侧。
(2)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应该在同一直线上这是像成在光屏上的前提。如果做这个实验时用的是光具座,在调节时只要按程序操作,很容易完成共线调节;但是如果你在做这个实验时没有用光具座就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3)实验中凸透镜的镜面、光屏面应大致平行这也是保证像成在光屏上的条件。因为若镜面和光屏面不平行,如镜面倾斜,根据凸透镜成像原因,像将成在光屏的一边而不会成在光屏上。
(4)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应该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是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的条件。有些同学认为,只要这三者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就可以了。事实上,如果三者的高度不同,则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或在光屏的上方,或在光屏的下方,不利于像的观察。
(5)实验中要注意凸透镜的定位由于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时像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而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在2 倍焦距之外。所以实验时应给物距和像距留大致相同的调节空间。即凸透镜应该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
(6)要在像最清晰时观察一般情况下,凸透镜成像时,若光屏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屏上都能够得到像,但是我们要找到最清晰的像.如果将光屏向任何一个方向移动,像都比你最先得到的像模糊,则那个位置的像就是最清晰的像了。
(7)要注意物距适当在观察物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的成像时,要注意物距适当,不能使物体靠近焦点,否则像离凸透镜太远,像也太大,可能光屏接收不到。

透镜成像的作图方法
    透镜中有三条特殊光线:
①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的点);
③过焦点的光线经过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经过的点)。
(1)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时,如图所示。

(2)物体处于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时,如图所示

(3)物体处于焦点以内时,如图:



口诀法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1)口诀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口诀二: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远虚像大而远:口诀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物远实像近又小,物远虚像远又大,

(2)口诀法的理解:“物近像远像变大,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我们可以结合图加深理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性质:
①焦点分界:2f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厂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②动态特性:物体沿主光轴移动时,物像关于凸透镜移动方向一致,即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减小(增大),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增大(减小),且像变大(小)。
实像:
1. 实像是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使底片感光,所以叫实像。
2. 对凸透镜而言,光源在主焦点以外时才能产生实像。 实像能用光屏呈接(呈现),是真实光线形成的像。
3.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虚像:
1. 由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其反射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做该物点的虚像点,其集合叫做物体的虚像。
2. 虚像的特点是: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正立,同侧不能成在屏上。
    如果把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前面点上一根蜡烛;此时,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是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面好像有蜡烛。 这是因为光源处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了视觉,我们感到好像光是从另一处(s')发出的。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那里,所以把s'叫做虚像。 而实像则指既能被人看见又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3. 物体的实像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射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重新会聚所成的像叫做实像,它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在凸透镜成像中,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如果物体发出的光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则它们反向延长后相交所成的像叫做虚像。

(2)承接方式不同: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但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看。人看虚像时,仍有光线进入人眼,但光线并不是来自虚像,而是被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只是人们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以为它们是从虚像发出的。虚像可能因反射形成,也可能因折射形成,如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3)成像位置不同:实像在反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镜面同侧,在折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透镜异侧;虚像在反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镜面异侧,在折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透镜同侧。
发现相似题
与“下面是小林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A.凸...”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