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读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是哪一次科技革命最有代表性的成就?该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的时间和核心标志分别是什么?图2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该组织成立于何时?你如何看待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图3所代表的组织成立于何时?它在这一趋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所代表的科技革命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这两种趋势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期末题历史读图题难度一般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图3(1)图1是哪一次科技革命最有代表性的成就?该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的时间和核心标志分别是什么?图2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 主要考查您对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原子能的利用

空间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 原子能的利用
  • 空间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生物工程技术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 第三次科技革命

欧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8个会员国。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


欧洲一体化特点:
1.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货币一体化: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3.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4.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二战后的欧洲联合:
1.背景:
(1)经济: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2)政治:消除战争的威胁,彻底消除法、德两国的矛盾;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必   须联合提高政治地位。
(3)历史因素:西欧各国在文化和价值上有认同感。
2.欧盟的发展历程:
(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
(2)欧洲共同体(1967);
(3)《马斯特里赫条约》(1991);
(4)欧盟成立(1993);
3.欧盟的性质: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4.欧盟成立的影响:
(1)有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能有效的取消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
(2)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的概念,促进欧洲走向联合;
(3)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对世界的格局产生影响,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战后德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1.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2.政府积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3.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4.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5.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参加欧盟的主要国家: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任务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保护和维护环境。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办理业务。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任务是向成员国提供货款,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研究扩大基金组织的作用,提供技术援助和加强同其它国际机构的联系。
3.世界银行(IBR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俗称,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其资金来自成员国交纳的基金和世界银行债券。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经济全球化让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

1.合理利用能源、资源问题;
2.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问题;
3.控制人口增长问题;
4.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问题;
5.毒品蔓延问题;
6.国际恐怖活动猖厥问题;
7.核武器扩散问题等。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
(2)促进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2、挑战: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原因、表现、主要机构:
1.原因: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2.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3.主要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投资总额的时候80%,贸易额超过世界的一半,技术转让达到1/3,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和各区域性集团之间,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影响着全球化进程。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麦当劳化、好莱坞化、迪斯尼化、商业连锁等风行世界,影响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引发了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

汽车生产全球化体现:


跨国公司: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措施:
1.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2.必须开放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3.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4.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关贸总协定:
20世纪30-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的相互限制是造成世界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特别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成为战后各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关贸总协定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成立,成为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目前拥有158个成员国,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1.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
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5.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6.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


关贸总协定的特点、宗旨、及影响:
1、特点:
关贸总协定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而是国际性多边贸易协定,其与联合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专门的机构。
2、宗旨:
(1)减少贸易和关税壁垒,取消其实对待,充分利用世界资源。
(2)扩大国际间交换,促进就业机会,保证实际收入,增加有效需求。
3、影响:
通过多次国际减税活动,对国际贸易的促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标志: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
(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加入WTO,将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贡献。
(3)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巩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并以WTO规则为参照,有力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
(4)有利于扩大出口贸易。
(5)有利于引进外资。
(6)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
(7)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
(8)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据国外专家估计,加入WTO,中国的GDP可增长2~4个百分点。
(9)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加入WTO后,投资和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新的贸易壁垒不断产生,经济和金融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不断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挑战。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3)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意识形态,文化等领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世界多极化:
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当今世界多极化特点:
1.多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2.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3.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4.多极化在全球及地区、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
2.经济实力,特别是核心科技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作用。
3.世界整体局势和平稳定,各国都在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位置。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意义:

1.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2.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
3.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6.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示意图:

世界多极化对中国的影响:
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5.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原子能:
原子能又称“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在医疗卫生、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也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方面。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原子能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同时兼管地区原子安全及测量检查,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1954年12月第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成立一个专门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机构。经过两年筹备,有82个国家参加的规约会议于1956年10月26日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

核电站:

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应所释放的的能量产生电能的发电厂。目前商业运转中的核能发电厂都是利用核裂变反应而发电。


核裂变示意图:

空间技术: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航天技术。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跨入了航天时代。由此兴起的航天技术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获得了迅速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挣脱地球引力的羁绊进入广袤无垠的外层空间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军事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外层空间已成为一个新战场。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国际空间站:


天空一号与神舟8号对接:

世界空间技术发展历程:
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题为《利用喷气仪器研究宇窗空间》的论文,提出了利用火箭探索宇宙空间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1926年3月,美国物理学家戈达德独立地研究了火箭的推进原理,设计、制造并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此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对火箭制造和发射的研究。
1942年10月,德国制造并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军用液体火箭V-2。战后,科学家们利用V-2和它的改进型作为新的工具来探测50千米以上的空间,获得了许多关于高层空间的资料。
20世纪50年代后期,火箭的运载能力已达到发射人造卫星的水平。为了实施地球物理年的计划,美国和前苏联积极筹划发射科学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标志着“空间时代”的真正开始。1958年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中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以后,各种人造卫星陆续升天,至今已有4800多颗,其中我国有50多颗。
计算机: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
计算机的主要特性:
1.运算速度快: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
2.计算精确度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
3.逻辑运算能力强: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4.存储容量大: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5.自动化程度高: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预。
6.性价比高: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电脑,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

计算机的主要分类:

1.超级计算机
2.工业控制计算机
3.网络计算机
4.个人计算机
5.嵌入式计算机五类

计算机的发明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将会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改变人类原有生活方式,使生活更为便捷。
3.改变原有管理模式,营造高效的管理体制。
4.进一步推动其他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整体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所谓生物工程,一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而一门新兴技术。

分子生物学: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研究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等。

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成就:
1928A.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43青霉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1944T.Avery等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3J.D.Watson和F.H.C.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61-1966破译遗传密码
1970分离出第一个Ⅱ类限制性内切酶
1972DNA体外重组技术建立
1975G.J.F.Kohler和C.Milstein建立杂交瘤技术
1976DNA测序技术诞生
1978第一次生产出基因工程胰岛素
1980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基因工程产品可获专利
1980第一家生物技术类公司在NASDAQ上市
1981第一只转基因动物(老鼠)诞生
1982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家畜疫苗首次在欧洲上市
1983人工染色体首次成功合成 1985基因指纹技术首次作为证据亮相法庭
1986第一个转基因作物获批准田间试验
1986第一个DNA重组人体疫苗(乙肝疫苗)研制成功
1988PCR技术问世
1989转基因抗虫棉花获批准田间试验
1990美国批准第一个体细胞基因治疗试验
1990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0第一个转基因动物(鲑鱼)获批准养殖
1993生物工程产业组织(BIO)成立
1994转基因保鲜番茄在美国上市
1997英国培养出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1998人体胚胎干细胞系建立
2000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
2001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基因图在中国完成
2003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克隆技术: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无性繁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速度快──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范围广──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影响大──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

名称 开始时间及条件 主要特点 主要影响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进一步思考: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通常也是指计算机时代或者数字时代。它是指在现时代,个人都有能力去自由传递信息,以及实时获取信息的这种特征,这在过去是很难或者不可能做到的。它和数字时代以及数字革命的概念有关。它是从工业化派生的的工业化革命的这种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以信息管理为主的知识经济,亦即信息化社会。

原子能科技:

原子能又称“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在医疗卫生、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也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太阳能、风能等高新技术。
1、特点:
(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各领域之间的技术相互融合,同时产生多个边缘学科。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影响:
(1)社会生产力发生飞跃。
(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进一步增加。
(3)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同时造成一些环境污染。
(4)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趋势促使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和劳动者素质水平提高。
(5)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
 


第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现在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实力,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第一台电脑埃尼阿克:


广州大亚湾核电站外景:


原子弹爆炸瞬间:

神舟号飞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草原上。迄今为止,神舟飞船共发射10次,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神舟5号),王亚平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神舟10号)。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图3(1)图1是哪一次科技革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