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1)图中显示的“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主要指哪些北方少数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履衣天下。
    ——南朝《宋书》

    (3)材料一反映的史实与材料二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南朝时出现材料二描述现象的原因还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的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东营城乡网

    (4)江南经济的开发对我们今天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有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1)图中显示的“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主要指哪些北方少数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五胡十六国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 五胡十六国
  •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边疆少数民族内迁:
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是指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南迁中原,与中原民族融合。

边疆少数民族内迁的状况:
时间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
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原因 1.中央为分化和瓦解少数民族政权的力量,并且补充兵源劳动力。2.我国出现了寒冷的天气,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
概况 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到西晋初年已经达到几百万
影响 积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统治者的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剧,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结果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贵族刘渊灭亡西晋,北方陷入了“十六国”的混战时期

五胡十六国:
又称“五胡乱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攻灭西晋,并先后建立多个政权,控制我国北方地区。五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分别建立的政权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
1、其政权组织形式多是以“胡”人贵族为主;“胡”汉上层分子的联合统治,但是其内部矛盾复杂,强则依附,弱则离叛,政权基础十分薄弱。
2、除了前秦,基本没什么政绩。相反残暴性更加明显,都是以军事征服为主,相互的战争大批掳掠和残杀人民,人民反抗激烈。
3、为了争夺土地人民和财富,各政权之间征战不休,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给各种人民带极大灾难。
因此,这些政权的寿命不长,一般只有二三十年,最短的只有四年。

五胡十六国又被称为“五胡乱华”,请问如何看待: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前后建立政权,在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各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彼此攻占,北方的经济,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在彼此的攻占中,各族贵族的势力削弱,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向着民族融合发展。他们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给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增添了新的内容,其消极失败的东西,也给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经验教训。
永嘉南渡后,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


 


十六国简表:

十六国分别由那个民族建立的?
匈奴:前赵,北凉,夏
鲜卑: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
羯:后赵
氐:成汉,前秦,后凉
羌:后秦
汉:前凉,西凉,北燕。


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的特点:
江南开发迅速,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南方少数民族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战争多为统治阶级内部,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5、南方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6、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影响。“永嘉南渡”不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晋朝政府的南移,也为江南的发展带去了大批人才。
7、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民组要集中在荆州和扬州,其次是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的含义
“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狭义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教材中所指的是广义上的江南。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