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化学

首页
  • 填空题
    (1)核电荷数小于18的2种元素A、B,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 ,次外层电子数为b;B元素原子第3层电子数为a-b,第2层电子数为a+b。则A是_________(填元素符号),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2)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X的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H原子组成HmX分子,在b克Hm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 mol。
    (3)已知某二氧化碳中存在的微粒有12C、13C、14C、16O、17O、18O,则元素种类有______种;核素有______种;碳元素有______同位素;碳、氧元素能够形成的一氧化碳有_____种
    本题信息:2013年福建省期中题化学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杨云霞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1)核电荷数小于18的2种元素A、B,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 ,次外层电子数为b;B元素原子第3层电子数为a-b,第2层电子数为a+b。则A是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主要考查您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素

同位素

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 核素
  • 同位素
  • 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分布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做高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

电子层:

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存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 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得失电子能力)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 2),已达稳定结构,既不易失电子也小易得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表现还原性。
(3)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较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多表现氧化性。
2.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显正价还是显负价及其数值大小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其一般规律可归纳如下表: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2个,L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4)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K层,当K层排满后,冉排L层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层数相同而位置不同的电子层中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小一定相同,如N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排8个电子;N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只能排18个电子而不是32个电子(2×42=32)。


定义:

具有一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的含义: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中A表示质量数,Z表示质子数,a表示粒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电性,b表示组成该粒子的原子数目。


元素,核素与同位素的比较:

元素 同位素 核素
概念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描述对象 宏观物质,列同类原子而言,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微观物质,对某种元素的原子而言,因为有同位素,所以原子种类多于元素种类 微观物质,指某种元素的某种原子
特征 以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性质通过形成单质或化合物来体现 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因为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天然存在的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一般不变 具有真实的质量,不同核素的质量不相同
实例  H、Na、S为不同的三种元素 互为同位素 是一种核素,是一种核素

定义: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元素符号表示不同,如;电子结构相同,原子核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同位素的应用:

 (1)同位素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显像、诊断和治疗,还用于医疗用品消毒、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和生理医学研究等。
(2)同位素辐射育种技术为农业提供了改进农产品质量、增加产量的新技术;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检测并确定植物的最佳肥料吸入量和农药吸入量。
(3)14C纪年测定法与其他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已成为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准确的断代方法。


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溶质是什么
对有些特殊情况要注意辨别,不能出错。如SO2、CuSO4·5H2O等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分别为 H2SO4和CuSO4,进行有关氨水的浓度计算时以NH3 为溶质来计算等。
2.注意溶液的体积
主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用水的体积代替溶液的体积;二是当题设未给溶液密度时,可将各溶液(一般为稀溶液)的体积相加(如溶液混合、稀释),认为其和为溶液的总体积;当给出密度时,则需通过密度求溶液的最终体积。
3.注意单位运算
在概念理解及应用中,要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一是各物理量的单位要相互匹配,二是从单位运算人手.能简化解题思路,快速求解。
4.注意溶解度的影响
第一,物质的量浓度适用于表示不饱和及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关系,不适用于过饱和溶液(溶质未溶解完全);
第二,注意一些典型问题,如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及气体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问题等。
5.注意密度变化规律
在溶液混合和溶液稀释等问题中,在注意溶液体积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溶液密度的变化对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如强酸、强碱、盐等溶液的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大;氨水、乙醇等溶液的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减小。
6.注意实验情景
在计算溶液配制或溶液稀释等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时,一要注意不能把水的体积当作溶液的体积;二是配制溶液时,要注意容量瓶规格与所需溶液体积的关系。因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所以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要等于或略大于所需溶液的体积。
7.注意物质与其组成粒子的关系
物质与其组成粒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电离方程式进行分析。如Na2SO4 溶液中c(Na+)=2c(SO42-)=2c(Na2SO4)。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演绎公式:

1.溶液稀释定律
(1)对于已知质量分数溶液的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
(2)对于已知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
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3.溶解度S与溶质质量分数ω的换算
 
4.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5.标准状况下气体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式中V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L),V(H2O)为水的体积(L),ρ为溶液的密度(g·cm-3)。
6.相对密度(D)的计算及意义两种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密度之比即为相对密度,显然,它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摩尔质量)之比,即


发现相似题
与“(1)核电荷数小于18的2种元素A、B,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 ,...”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