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商旅指南
    1340年,佛罗伦萨人裴戈罗蒂依据当时商人所了解到的亚洲情况撰写成一本书,为那些想到中国的商人提供参考。从塔纳(Tana)到中国,你旅行的道路是很安全的,据走过这条路的商人说,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安全的。……中国有很多的城市和市镇。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它的都城,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人,有大量的贸易……无论商人们携带多少银子远去中国,中国的君主都会从他们手中拿过来纳入国库。对带来白银的商人,他们用纸币与其兑换。……用这种钱,你可以购买丝绸和其它你想买的商品。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一定会接受它。
    ——《新全球通史》547页

    问题:
    (1)1340年的中国处于哪个王朝统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商人到中国经商有何利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00多年后,商人若依据本书再到中国去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上海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商旅指南1340年,佛罗伦萨人裴戈罗蒂依据当时商人所了解到的亚洲情况撰写成一本书,为那些想到中国的商人提供参考。从塔纳(Tana)到中国,你旅行的道路是很...” 主要考查您对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海禁”与“闭关锁国”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 “海禁”与“闭关锁国”
  •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各部落之间为掠夺财富的仇杀战争不断;金统治者的压迫;人民困苦不堪。
2、原因:他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成吉思汗具有非凡的才智和坚强的性格;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联合盟友。统一蒙古后于1206年在斡难河源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政权,为元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3、评价:成吉思汗的这些主要活动,使一个落后、分散、混战的民族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强大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和建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政治、军事措施,顺应和加速了当时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朝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的特点:

1、空前辽阔的疆域便利了各民族的活动和交往(前提条件);
2、民族融合形式多样,高潮迭起(基本内容):各民族间生产方式、技术融合:民族迁移的范围更广;汉化程度更高;形成新的民族;
3、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手段)。

蒙古向外扩张:

蒙古汗国的建立,助长了蒙古统治阶级贪欲的无限膨胀及其对外实行军事扩张。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贵族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   
第一次:1218~1223年,成吉思汗派兵灭乃蛮部后便开始西征。先灭我国历史上的西辽,而后占领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一直打到印度,占领了今中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的广大地区。   
第二次:1236~1241年,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中的长子率军西征,所以称为“长子西征”。蒙古军队打到伏尔加河,占领波兰、匈牙利,震动了整个欧洲。   
第三次:1253~1258年,蒙古贵族派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西征。其目的是征服波斯。蒙古军队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占领了整个中亚和西亚,兵锋直指马扎儿(今匈牙利)、孛烈尔(今波兰)地区。
经过三次西征,蒙古贵族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在征服的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汗,原是中央封出去的四个最高军政首领。后来,由于各汗国缺少必要的和有力的经济联系,再加上统治集团争夺大汗权位的斗争,蒙古帝国这个政治军事混合体日趋瓦解。于是,钦察、伊利、察合台三大汗国走上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窝阔台汗国又对忽必烈的汗位充满敌意。它们只是在名义上承认元朝皇帝为“一切蒙古君主之君主”,与元朝皇帝保持着藩属的关系。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一直与中央保持着密切从属关系。


元朝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的条件:

1、元朝空前辽阔的疆域,国家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
2、各民族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彼此往来异常频繁。
3、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4、唐朝以来数百年间的战乱、迁徒、杂居,使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元朝大统一的历史意义:

1、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元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

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都应加以肯定。但也必须看到,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他在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可见,与对外战争一样,元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也具有两重性。

蒙古汗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蒙古汗国的建立,使长期混战的蒙古各部互相残杀的局面结束了,标志着蒙古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统一使原来处于社会发展不同水平的各部,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上统一起来,使蒙古草原的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蒙古社会由此进入阶级社会,确立了奴隶制,这是蒙古族历史,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统一使大漠南北统称为蒙古地区,操着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各个部落的居民,都以“蒙古”为名,逐渐融合为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一、十二世纪,蒙古高原各部落及社会状况:

在蒙古部落居住的广阔的蒙古草原上,十一、十二世纪还居住着其他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蒙古部东边强大的塔塔儿部,又称“鞑靼”,是一个由六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有七万家,占据着呼伦贝尔湖一带的广大草原。由于他们十分强大,并统治了许多部落,所以在蒙古兴起的过程中,塔塔儿成为它的劲敌。蒙古部西边的克烈部,是辽、金时蒙古高原最强大的部落,人口众多,与蒙古部的牧地紧相连接,是关系密切的近邻。克烈部牧地以西,直到阿尔泰山的广阔地带,是乃蛮部的牧地。乃蛮部已经建立起更为发展的部落联盟,较早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并任用畏兀儿族官员来维护乃蛮贵族的统治。乃蛮已使用畏兀儿文字记事,是蒙古草原上文化最为发达的游牧部落。蒙古牧地的北边,从鄂尔河到色楞格河流域,居住着蔑儿乞人,是四个部落的联合体,他们是介于草原部落与森林之间的部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另外,草原上的斡亦剌人在争雄的各部中也是重要的部落。   
处在蒙古东、西和北部的这些强大的部落,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实际力量大都超过了蒙古,更南则是强大的金朝。分散的蒙古诸部落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里,在强大的四周部落的包围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统一。

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1264年,忽必烈建都燕京(今北京),把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依据汉族的古代文献《易经》上“乾元”(极大)的意思,把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这表明忽必烈所统治的国家已不是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忽必烈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总代表。第二年,燕京改名为大都,正式成为全国的都城。至此,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影响深远。

回族开始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我国回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有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陆续到我国经商,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城市居住下来,被称为“蕃客”。他们建筑了清真寺,有的还在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土生蕃客”。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迁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散布在各地。他们同原来的“土生蕃客”都被叫做“回回人”,成为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这些人被称为“回回”。这些回回人以中国为家,繁衍子孙,并与当地汉、蒙古、畏兀儿等族互相通婚,到元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的形成,反映了元代国内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重农抑商的发展: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古代商业:

时期 特点 概况
原始社会 产生原始商业 以物易物
商周 工商食官政策 1.出现职业商人
2.各种贝币出现
春秋战国 官府出面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品交换发展,城市繁荣。 1.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各国铸造货币种类多
3.各诸侯国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秦汉 国家统一,商品对外流通广泛,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1.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2.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3.许多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隋唐 商业流通范围扩大,商业贸易繁荣。 1.城市商业繁荣
2.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铜钱大量流行
宋元 商业繁荣,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 1.城市商业繁荣
2.出现世界上最早货币“交子”
3.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始转向市场
4.对外贸易兴盛,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 1.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3.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4.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

1、原因:
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
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必要性: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传统商路受阻——直接原因
3、宗教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
4、社会根源:到亚洲寻找黄金、香料等——经济根源
可能性:
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
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
4、西、葡王室的支持——物质条件


发现相似题
与“商旅指南1340年,佛罗伦萨人裴戈罗蒂依据当时商人所了解到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