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于2010年9月11日在北京召开。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因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本来要到拉萨参加庆祝大会,到了成都后因故未能成行。由中央代表团团长谢富治在大会上讲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祝贺。张国华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作报告,总结了在西藏15年来的工作。阿沛·阿旺晋美作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

    ——百度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峡两岸学者认证“《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的主要用意,分析其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安徽省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原件专家认证会于2010年9月11日在北京召开。经...” 主要考查您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西藏和平解放

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两种制度”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中国国内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首先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为各方所能够接受;
其次,它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
再次它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

前提:一个中国
核心:祖国统一
两制:两种制度长期存在(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社会主义
对台湾:比港、澳更宽松,可保留军队


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1、酝酿: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和探亲旅游)
b.1981年,叶剑英谈话《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确立及运用:
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国两制”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这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政策保证,它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一国两制”构想: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停止炮击金门: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1987年,民间交往开始,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895(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回。

(3)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至今。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与前两次相比有着本质区别。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1)强大的祖国;
(2)正确的方针;
(3)共同的信念;
(4)交流的加强;
(5)国际的公认。
2、阻力:
(1)一些国际势力的干扰;
(2)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突破性进展:

1、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
2、两岸恢复并持续进行协商,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3、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得以实现,两岸经济关系加快走向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
4、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开展,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5、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6、两岸同胞共克时艰,加深了彼此感情。
7、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得到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和支持。


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美国的介入而造成的中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
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就目前而言,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
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
另一条是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
有学者指出了两岸关系中的美国:美国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在战略上防范中国,在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竭力阻挠和拖延中国的统一大业。岛内的台独势力也据此挟洋自重,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 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美国的介入而造成的中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

海峡交流基金会: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0年11月21日在台北成立。海基会是台湾当局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和推行有限大陆政策的历史产物。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
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该会的主要工作有如下7项业务:
(1)两岸人民入出境收件、核转及有关证件签发补发。
(2)祖国大陆地区文书验证、身份关系证明、协助诉讼文书送达及两地人犯遣返。
(3)祖国大陆地区经贸资讯的收集发布,间接贸易、投资及其争议的协调处理。
(4)两岸人民有关文化交流事宜。
(5)协助保障台湾地区人民在祖国大陆地区停留期间的合法权益。
(6)两岸人民往来有关咨询服务。
(7)“政府”委托办理的其他事项。
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辜振甫,秘书长为陈长文。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
海协成立以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有4项:
(1)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台湾岛内外民间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相互合作,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促进两岸的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根据国台办的授权,协会将负责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有关团体进行联系,处理相关问题。
(2)将就合作打击台湾海峡海上走私、抢劫问题与台湾授权团体海基会具体商谈。
(3)协会如受到委托,也将协同有关方面与台湾授权团体或人士就处理台湾海峡海上渔事纠纷和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之居民及相关问题进行商谈。
(4)协会将积极为台湾岛内外各团体、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祖国大陆投资、贸易和其他交流活动的政策、法规等咨询和服务。同时也积极向祖国大陆有关方面和地方提供对台文化、学术、体育、科技交流等咨询。
汪道涵为海协会首任会长,唐树备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为邹哲开。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底,解放军就开始了进驻西藏的准备工作。解放军的前哨部队到达了西康的甘孜。为了避免伤害民族感情,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京谈判,以期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2月,十四世达赖亲政。达赖亲政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组成西藏代表团到北京,同李维汉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5月23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抵达西藏。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它是中国共产党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发展。至此,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内容要点:

协议共17条,要点是: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
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对于西藏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应予尊重;
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寺庙;
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
改善人民生活;
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
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办法解决;
过去亲帝和亲国民党的官员,只要坚决脱离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关系,不进行破坏和反抗,仍可继续供职,不咎既往。入藏的人民解放军遵守上列各项政策,同时买卖公平,不妄取人民一针一线;
在西藏设立军政委员会和军区司令部,除中央人民政府派的人员外,尽量吸收西藏地方人员参加工作,军政委员会、军区司令部及驻藏解放军所需经费,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给;
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宜等等。

十世班禅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贡献:

1949年10月1日,居住在青海原籍的班禅致电毛泽东和朱德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电文中说,“今后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有望,西藏解放,指日可待。”并代表全藏人民对中央人民政府表示了敬意和爱戴之情。1950年1月31日,班禅堪布会议厅(即后藏的行政组织)为反对拉萨当局派出所谓“亲善使团”向英美表示“独立”的举动,致电毛泽东、朱德,认为“今拉萨当局此种举动,实为破坏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违背西藏人民意志。”并请求“速发义师,解放西藏,肃清反动分子,驱逐在藏帝国主义势力,巩固西南国防,解放西藏人民”。《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后,1951年5月28日,班禅及堪布会议厅发表声明表示拥护协议。5月30日,班禅为彻底实现协议致电达赖,表示愿和他精诚团结。1952年4月28日班禅抵拉萨,并会见了达赖。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由中国太平洋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