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1)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
    A、航天工业
    B、煤炭工业
    C、钢铁工业
    D、微电子工业
    (2)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B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①增加环保投入②科学技术进步③产
    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     ]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当进入C阶段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可持续___________、可持续___________、可持
    续___________。
    (5)列举你日常生活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例)。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1)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A、航天工业B、煤炭工业C、钢铁工业D、微电子工业(2...” 主要考查您对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 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而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环境的一部分,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同时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质和废弃能量;环境具有供给人类社会所需的物质能量的能力,也具有清除、容纳、代谢这些废弃物质和废弃能量的能力(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2、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又把受人类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环境的反馈作用)。当这种反馈作用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时,谓之环境问题。
因此,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即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1、资源短缺
(1)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短缺。
(3)典型事例: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2、生态破坏:
(1)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成因:自然植被遭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3)典型事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小时;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日益减少。

3、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成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坡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嗓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噪声—无形杀手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人海洋 渤海湾赤潮、日本水误湾事件、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可持续发展概念、内容及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2、可持续发展内涵示意图: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利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保证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该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1)人口规模过大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
(2)控制人口规模就是各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要转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要解决利用中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已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四大关系
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④ 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措施
①政府干预
②公共参与
③强化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的分析:

时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人类听天由命,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天命论”或“宿命论” 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论”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天命论”或“有神论” 人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冶炼和制陶消耗大量木材;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征服论”或“人定胜天论”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人大量的废弃物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溢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现代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下去。“和谐论” 逐渐抛弃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如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