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和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

    材料二 (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油、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 。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材料三 回纥人的服饰在唐朝广大人民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一段时期,回纥衣装成为社会的流行服。中唐诗人元稹在诗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朝宫廷妇女喜好在脸上化装着日月形膏痣,耳上带着耳坠,这也是吐蕃妇女原有风俗。
    ——张岱年、季羡林《中国全史﹒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

    材料四 北方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期)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少数民族统治者“行汉法”的根本目的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和中原文化...” 主要考查您对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回纥的勃兴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 回纥的勃兴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民族融合概述:

1、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 。
2、高潮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3、出现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互影响;
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等。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方式:民族迁移和通婚杂居、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
实质: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意义: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南方民族大融合:
①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
③大批中原人的南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政权面临严重问题;
②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文化:改官制、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3、评价:
①孝文帝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②促进北方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总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
4、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趋势;
②决心坚定;
③措施得当。
5、认识:
①改革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②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它所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467—499),后改汉姓,又名元宏。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三年(469),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拓跋弘自称太上皇,拓跋宏5岁即受父禅登基(471~499年在位),改年号为延兴。承明元年(476),太皇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冯氏临朝当政,曾颁布班禄制、均田制等。太和十四年(490),冯太皇太后死,拓跋宏亲政。他继续整顿吏治,推行改革。在此后的几年中,他迁都洛阳,开始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他鲜卑诸姓也都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分定姓族”,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地主的联合统治;又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订官制朝仪。以太子元恂为首的鲜卑族守旧贵族抗拒改革,遭到严厉制裁。太和二十三年(499),南齐攻打北魏,拓跋宏(元宏)率军打败齐军,返都途中病死,年仅33岁。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死后,谥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今河南临汝境内)。年号有:延兴、承明、太和。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①回纥的强大。
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一再进行反抗。
627年,回纥人民在其首领领导下大败东突厥,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南迁归附唐朝,唐太宗设瀚海都督府管辖,回纥日益兴盛。
②回纥汗国的建立。
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骨力裴罗遂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

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回纥与唐朝的政治关系。
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
自758年唐肃宗将亲生幼女宁国公主嫁与回纥葛勒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唐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足见唐朝与回纥(回鹘)的政治关系特别亲密。回纥(回鹘)与唐朝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战事。
②回纥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游牧民族的单一经济,使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其交换有“贡赐”与“互市”两种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到8世纪时,原来逐水草而居的回纥人,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立城市、宫室,逐渐定居下来。 

回鹘汗国瓦解及民族西迁:

788年,回纥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移,有的西迁西州、龟兹,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鹘(或称西州回鹘)汗国,后被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称“畏兀儿”,这一支就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
有的西迁河西走廊,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
有的西迁越过葱岭,在中亚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称哈剌汗国。  


从回纥到回鹘:


回纥汗国的建立:

回纥是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铁勒回纥部,汉代称“乌揭”。南北朝时期游牧于独乐河(今土拉河)以北者称“袁纥”,是东部“高车六部之一”;散处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者称“乌护”。隋代称“韦纥”。唐武德初年称“回纥”。贞元四年(788),其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鹘是一种凶猛的鸟,“回鹘”含有“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   
唐代文献记载,隋代到唐初,回纥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一带,位于同属铁勒的薛延陀部之北。当时回纥与薛延陀、仆骨(仆固)、同罗、契等铁勒诸部同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曾在隋末唐初一再进行反抗。贞观元年(627),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以5000名骑兵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10万大军,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与铁勒其他部落共同协助唐朝击灭薛延陀,进而越过贺兰山,进入黄河流域,并遣使归顺唐朝,唐太宗为此特至灵武接见。此后,回纥尽有薛延陀故地,一跃而为铁勒最大的部落。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在铁勒诸部之地广置羁縻府州,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其首领吐迷度被唐太宗册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属唐燕然都护府管辖。吐迷度之后六代君长皆受唐都督称号。龙朔年间(661~663),唐朝改燕然都护府为瀚海都护府,统领回纥及漠北之地。后突厥复国后,7世纪末8世纪初,回纥中的一部分迁往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留在漠北的,自天宝以后均为后突厥所役属。天宝三年(744),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他便凭借唐朝声势,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铁勒诸部逐渐在回纥名义下融合为一族。可汗之下职官共28等,如突厥旧制;可汗之下还置内外宰相、都督、将军、司马,这表明回纥汗国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既沿袭突厥汗国的传统,又深受唐朝影响。汗国下辖原铁勒之仆骨(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诸部,另外还有阿布思、骨仑屋骨思二部,当属后来显赫的部落。上述铁勒9部之外,回纥也把被打败的拔悉密、葛逻禄纳入汗国,号称11个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统治。由此可见,回纥汗国实际上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的铁勒诸部联盟。


西域:

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丝绸之路: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1、过程: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2、历史贡献:
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1、产生的实质:
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2、影响和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神秘的西域:

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一七《西域土地内属略》载,唐虞、三代均有交往。《山海经·大荒西经》、《穆天子传》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地势和风土物产有较多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三十六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些国家大的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又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之北有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较大的国家,成为北道诸国,在昆仑山北边大沙漠的南沿有莎车、楼兰等国,成为南道诸国。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赋,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为匈奴的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