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②和平解放西藏③“文化大革命”开始④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②和平解放西藏③“文化大革命”开始④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③④①②” 主要考查您对

西藏和平解放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三大改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西藏和平解放
  • 大跃进运动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三大改造
西藏和平解放:
是指于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称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双方同意西藏实行“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收回了对西藏的实际的管理权力。


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为了实现全国统一,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的和平解放。
2、时间:1951年5月
3、经过:
(1)昌都战役后,1951年,西藏地区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2)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先遣支队进驻拉萨,受到西藏地方政府和市民的热烈欢迎。
4、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从此,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昌都战役:
昌都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部队一部在西北军区骑兵部队配合下,于西康昌都地区(今属西藏自治区)对反动的西藏地方武装进行的进攻作战。西藏地方当局为维护农奴制度,拒绝和平解放西藏,将其总兵力的2/3约10个代本(相当于团)部署于昌都地区,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为消灭藏军主力,扫除进军西藏的障碍,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以第18军一部及其它部队共6个团的兵力,发起昌都战役。
1950年10月6日,昌都战役的序幕拉开后,实施外线远距离大迂回的北线右路部队(一五四团和青海骑兵支队等),在高原上纵横跨三个省区(西康、青海、西藏),14天走了约1500华里,穿过横断山脉,两渡金沙江和澜沧江及许多不知名的山河,在甲藏卡和类乌齐等地打了几仗;因连续行进,许多战马先亡,不少骑兵变成步兵,终于在军、师要求的时间内,赶在藏军西撤之前到达昌都以西称为“五路口”的恩达,艰苦地完成了大迂回包围的任务。然后从西往东堵击由昌都撤出的藏军,胜利地配合主攻部队,将昌都地区的藏军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
从10月6日至24日,昌都战役历经19天,先后打了20多仗,共歼灭藏军5700余人,计有5个代本全部,3个代本大部。1个代本起义。共俘代本以上高级官员20余名,俘获在藏军中服务的英国人福特、柏尔及印度人2名。可以说,在昌都战役中,藏军主力已被消灭。
昌都战役不是为战而战,也不是只为消灭藏军和解放昌都而战,仍是为和谈而战,打下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昌都战役情况传播到西藏各地后,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一片混乱,发生分化,摄政达扎不体面地下台,达赖喇嘛提前亲政。达赖亲政后,即于1951年2月派出西藏地方的全权代表5人前往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谈判。其中,首席代表是阿沛·阿旺晋美。

大跃进运动:
1958-1960年全国范围里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从195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运动逐渐停止。


大跃进运动的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修改指标。

大跃进运动:
1、形成原因:
(1)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2)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
(3)党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
(4)国内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后,开明人士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2、表现:
(1)农业方面,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并开始大办人民公社,有的虚报水稻亩产65127公斤。
(2)工业方面,工业方面的大跃进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破坏了环境,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
3、影响:
“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大跃进时期宣传画:
 

人民公社制度:
“大跃进”期间创造出的一套政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1958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将高级社合并为大社,受到毛泽东肯定,后来被统一称为人民公社。其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人民公社制度没有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扩大与翻版的,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1.一“大”二“公”规模大,在全国农村盛行,把农民的一切全部收归公社所有。
2.把农、工、商、学、兵结合在一起,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3.强化自给型经济。

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区别:
农业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农村建立的标志;人民公社的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其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人民公社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办人民公社超出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觉悟的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
人民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前提是把所有东西交出来!)
 
《五一六通知》:
即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标志。《五一六通知》对党内国内形势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提出了一整套“左”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认为在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和报纸、广播、刊物、书籍、教科书、讲演,文艺作品、电影、戏剧、曲艺、美术、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充塞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要求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对其代表人物要加以清洗,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反动学术权威”,实际上是把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作为斗争对象,并以此为根据,规定了错误的方针和方法。
文化大革命爆发:
1、背景:
党内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失误;林彪、江青等人别有用心地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导火索: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3、全面爆发:
196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发布《五一六通知》,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红卫兵和红小兵的袖标: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和不足: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革命性质:三大改造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2.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之一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之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多种剥削关系;在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庆祝公私合营: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三大改造”基本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