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6分)
    我想听听你唱歌
    刘卫平
    两年以后,陈处终于来到了羊谷山村。
    小车在坑坑洼洼的泥石公路上跑了老半天,才在一个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停下来。天上飘着绵绵不断的毛毛雨。陈处下了车,踮脚站在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上,张望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了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
    从公路到村里还有一段山路要走。陈处一边走,一边向路上遇到的几个农民打听谢小华的家。   
    呶,就是村里最后头那栋房子。
    陈处看清了,那几乎是村里唯一的茅草屋。
    整日在城里上班的陈处,与羊谷山村挂上钩,与羊谷山村的那栋茅屋挂上钩,或者更直接地说,与茅屋里的女孩儿谢小华挂上钩,这事是从两年前开始的。
    扶贫基金会与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陈处帮扶的对象就是羊谷山村的谢小华。名单是由基金会统一定的。陈处按规定每学期开学前给谢小华寄200元钱。
    谁料谢小华这女孩儿挺让人上心的。每隔一月两月,谢小华来一封信,向陈处报告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谢小华在信里说:尊敬的陈伯伯,这学期期中考试考完了,我考了班上的第三名。
    陈处回信:加油,等你考第一名了,我来看你。
    陈处随信给谢小华寄200元,作为奖励。
    谢小华又来信了,陈伯伯,我们放寒假了。村里回来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说我有唱歌的天赋,要我买把小提琴,好教我学音乐……
    陈处又寄了200元。陈处在回信里说:去学吧,下次来时,我想听听你唱歌。
    陈处的眼前,甚至很清晰地出现了一个蹦蹦跳跳的、欢快地唱着歌的山村小姑娘。
    当谢小华再次来信时,陈处多了一份担心。因为谢小华在信里说:陈伯伯,昨天我上山砍柴,肩上被蛇咬了一口,半边脸都肿了。脸肿得老高,只怕以后唱不成歌了。
    陈处又寄了200元,要谢小华拿去治伤。陈处回信说:你的脸会好的,以后还可以唱歌的。下次我来,好好看看你的脸……  
    两年了,终于来到了这羊谷山村!谢小华的学习怎么样了?她脸上的肿早消了吧?她唱歌唱得好听吗?
    这回,一定要好好听听她唱歌!  
    敲了好一阵门,里面才传出一个妇人的声音。
    陈处推门进去。
    床上躺着的妇人是谢小华的娘,脸色苍白得像一张薄纸,仿佛一碰就会碰出一个洞来。
    陆陆续续来了几个邻居。
    陈处左右观望,没有他想见的女孩儿。
    谢小华不在家。
    通过和她娘以及邻居们的交谈,陈处才知道事情和他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谢小华早就不读书了?
    在陈处和谢小华结对帮扶才一两个月后,谢小华的父亲一次在山上砍树时被倒下的大树压死了。那时候,谢小华的娘卧病在床已有几年。她娘那病,每月要一百多块钱的药来维持。
    司机问:陈先生寄来的钱没给谢小华读书?
    陈处说:都给你买药了是不是?
    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点了一下。
    司机问:谢小华没有买小提琴吗?
    陈处说:她是找借口要钱给你买药是不是?
    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司机问:谢小华没有被蛇咬伤过吧?
    陈处说:她的脸没有肿是不是?
    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司机显然有点气愤了。他说:原来你们这一切都是骗人的。
    陈处摆摆手,让司机平静下来,也是让自己平静下来。
    司机仍然无法平息怒气,司机对转身的陈处说:陈先生,我们走?  
    陈处再次摆摆手,问:谢小华哪里去了?
    旁边的邻居说:她到后山割草去了,她家一对猪靠她喂的。
    陈处出来,抬头望望,往后山方向走去。
    刚出村,陈处蓦然看到一百来米远的山坡上,有一个女孩儿坐在一块山石上。石头高高地从土里长出来,女孩儿坐在上头,安然地唱着歌。
    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
    女孩儿的歌声穿透薄薄的雨幕,悠然而至。
    陈处循着歌声走去。100米,80米,50米……  
    陈处离女孩儿越来越近。
    还差二十来米远吧,女孩儿突然站起来,跳下石头,沿着横贯山坡的小道,飞奔而去。
    陈处愣愣地望着奔跑着远去的女孩儿,耳里满是女孩儿的歌声。那是一首名曰《戒指花》的歌,有几句歌词,陈处记得很清楚:
    你说你想听听我唱歌
    你说你想看看我的脸
    我不能唱歌给你听
    因为一唱我就要流眼泪
    我不能让你看我的脸
    因为一看我就要流眼泪
    小题1: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文章中加点的“挺让人上心的”具体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3:从谢小华和陈处的三次来信中可以看出谢小华是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4:本文主人公是谁?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塑造这个人物?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5:请你谈谈“因为一唱(一看)我就要流眼泪”这两句歌词的理解。(4分)

    本题信息: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6分)我想听听你唱歌刘卫平两年以后,陈处终于来到了羊谷山村。小车在坑坑洼洼的泥石公路上跑了老半天,才在一个...” 主要考查您对

记叙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记叙文特征: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
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
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
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
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
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
----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
,什么。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发现相似题
与“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6分)我想听听你...”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