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 2012年9月到2013年3月,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读材料二,分析导致A图的中东部区域2012—2013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6分)
    (2)读B图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4分)、

    本题信息: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材料二 2012年9月到2013年3月,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 主要考查您对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危害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 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危害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自然灾害:

1、概念:
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原因:

①纯自然作用;
②人类活动诱发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险程度

3、自然灾害的特征:

特征

含义

潜在性

灾害发生之前都有长短不一的孕育期,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以打破原有平衡和稳定性

突发性

灾害发生之前常常没有可直接感受到的前兆或严格的规律可寻,通常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分辨

周期性

相同事件间隔一定的周期后反复发生

群发性

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常常接踵而至或者是相伴发生

复杂性

灾害的周期性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时间尺度上;某种灾害常常与其他灾害组成灾害链

多因性

一种原因可能引起多处灾害,同一事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4、自然灾害的危害:
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