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M所在的圈层是
    [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2.图中N处的地貌类型是
    [     ]

    A.山岭
    B.丘陵
    C.海岭
    D.火山
    3. 按照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X—L—K—W—S—N
    B.E—W—K—L—X
    C.S—E—W—K—L—X
    D.X—L—K—W—S—N—E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周颖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读下图,完成1~3题。1.图中M所在的圈层是[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2.图中N处的地貌类型是[ ]A.山岭B.丘陵C.海岭D.火山3. 按照岩石形成的先...” 主要考查您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海底地形的分布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 海底地形的分布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地震波内部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圈层

范围

特点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震波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

较慢

固体


不连续面:

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岩石圈的范围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物质循环及图形变式


三大类岩石比较:


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方法:

按岩石形成年龄判断---越古老的岩石形成的年代越早。在具层理构造、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岩在下,新岩在上。
按岩浆活动状况判断---如果岩浆侵入某一岩层,则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于该岩浆岩。

海底地形: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隆:

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

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

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世界海底地形类型示意图及特征:


海底地形:


消亡边界岩石为何比生长边界的老?

生长边界,即海洋的海岭(中脊)部分,在不断地形成岩石,新生成的岩石把老的岩石往海岭两边推移,老的岩石直到被推移到消亡边界处消亡,显然消亡边界岩石会比生长边界的老。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离海岭越近的岩石,年龄越小;反之,则越老。


发现相似题
与“读下图,完成1~3题。1.图中M所在的圈层是[ ]A.地壳B.岩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