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物理

首页
  • 问答题
    选做题(请从A、B和C三小题中选定两小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字母后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都作答则按A、B两小题评分.)
    A.(选修模块3-3)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布朗运动是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B.气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斥力增大,引力也增大
    C.导热性能各向同性的固体,一定不是单晶体
    D.机械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2)如图1所示,一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气缸静放在水平面上,活塞与气缸壁间的摩擦不计.气缸内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现缓慢地向活塞上倒一定质量的沙土,忽略环境温度的变化,在此过程中______
    A.气体的内能增大
    B.气缸内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C.气缸内气体分子密度增大
    D.单位时间内撞击气缸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

    魔方格

    (3)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mL溶液中有纯油酸6mL.用注射器测得50滴这样的溶液为1mL.把l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水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2所示,坐标纸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20mm.则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m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______m3,根据上述数据,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
    B.(选修模块3-4)
    (1)关于对光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自然光斜射到玻璃表面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
    B.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是光的衍射现象
    C.光纤导光利用了光的全反射规律
    D.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光的干涉现象
    (2)一列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0时刻的波形如图3所示,波刚好传到x=3m处,此后x=lm处的质点比x=-lm处的质点______(选填“先”、“后”或“同时”)到达波峰位置;若该波的波速为10m/s,经过△t时间,在x轴上-3m~3m区间内的波形与t0时刻的正好相同,则△t=______.
    (3)某实验小组利用数字实验系统探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装置如图4所示,水平光滑导轨上的滑块与轻弹簧组成弹簧振子,滑块上固定有传感器的发射器.把弹簧拉长5cm由静止释放,滑块开始振动.他们分析位移一时间图象后发现,滑块的运动是简谐运动,滑块从最右端运动到最左端所用时间为ls,则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为______Hz;以释放的瞬时为初始时刻、向右为正方向,则滑块运动的表达式为x=______cm.

    魔方格

    C.(选修模块3-5)
    (1)下列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波尔理论的假设之一是原子能量的量子化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
    D.比结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
    (2)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n=4能级状态,氢原子的能级      示意图如图5所示,那么
    金属
    逸出功W/eV 1.9 2.7 3.7 4.1
    ①氢原子可能发射______种频率的光子.
    ②氢原子由量子数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子的频率是______Hz,用这样的光子照射右表中几种金属,金属______能发生光电效应,发生光电效应时,发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______eV.(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1eV=1.6×10-19J)
    (3)在氘核
     21
    H
    和氚核
     31
    H
    结合成氦核
     42
    He
    的核反应方程如下:
     21
    H+
     31
    H→
     42
    He+
     10
    n+17.6MeV

    ①这个核反应称为______
    ②要发生这样的核反应,需要将反应物质的温度加热到几百万开尔文.式中17.6MeV是核反应中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的能量,核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比核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了______㎏(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本题信息:物理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选做题(请从A、B和C三小题中选定两小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字母后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都作答则按A、B两小题评分.)A.(选修模块3-3)(1)下...” 主要考查您对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横波与纵波

波长、频率和波速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布朗运动

双缝干涉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氢原子的能级

α衰变

β衰变

半衰期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 横波与纵波
  • 波长、频率和波速
  •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 布朗运动
  • 双缝干涉
  •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 氢原子的能级
  • α衰变
  • β衰变
  • 半衰期
振动图像:

(1)图像:
(2)意义:反映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3)特点:所有简谐运动的图线都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4)蕴含信息:
①振幅A、周期T以及各时刻质点的位置、某段时间内质点的位移。
②各时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位移的方向。判断速度方向可以作曲线上某点的切线,若切线的斜率为正,则说明该时刻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③某段时间内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能量:

(1)定义: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振动中经过某一位置时所具有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称为简谐运动的能量
(2)特征:
①做简谐运动的物体能量的变化规律: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②简谐运动中的能量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振动的能量越大。
③在振动的一个周期内,动能和势能完成两次周期性变化,经过平衡位置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经过最大位移处时,势能最大,动能最小

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势能、动能比较:


横波与纵波:

1、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横波有凸部(波峰)和凹部(波谷)。只有固体能传播横波。
2、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纵波有密部和疏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纵波。

波长:

1.定义: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通常用λ表示
另一种定义方式: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2.意义:波长反映了波在空间的周期性
平衡位置相距的质点振动相同,平衡位置相距的质点振动相反(其中n=0,l,2…)
3.备注:①注意定义中两个要素:“总是”,“相邻”
②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③在一个周期内机械波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周期与频率:

1.概念: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相同的,它们都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这个周期或频率也叫做波的周期或频率
2.关系: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3.备注:①波源振动一个周期,被波源带动的质点刚好完成一个全振动,波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
②波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形成完整波的个数;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介质中某点完整波形的个数;等于介质内已开始振动的任一质点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等于单位时间内沿波传播方向上传播距离与波长的比值,即传播距离内包含完整波形的个数
③每经历一个周期,波形图重复一次

波速:

1.定义: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
2.定义式:
3.意义:波速是指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程度
4.备注:波速与质点振动速度不同,且与其无关

三者关系:

1.定量关系:经过一个周期T,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λ,所以
2.决定因素:(1)周期T和频率f取决于波源,与v、λ无关,与介质无关。波从一种介质进人另一种介质时,周期和频率是不变的。
(2)波速v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与f,λ无关。
(3)波长λ决定于v和f(或T),只要v和f其中一个改变,λ就改变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互判方法:

已知质点的振动方向可判断波的传播方向;相反,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判断质点的振动方向。
1.上下坡法
沿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点向下振动,“下坡”的点向上振动,简称“上坡下,下坡上”。如图所示。
逆着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点向上振动,“下坡’’的点向下振动。

2.同侧法
在波的图像上的某一点,沿纵轴方向画出一个箭头表示质点振动方向,并设想在同一点沿x轴方向画一个箭头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那么这两个箭头总是在曲线的同侧。如图所示。

3.带动法(特殊点法)
如图所示为一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根据波的形成,靠近波源的点能带动它邻近的离波源稍远的点,可判断质点的振动方向。在质点P附近靠近波源一方的图线上另找一点P',若P’在P上方,P '带动P向上运动,则P向上运动;若P’在P下方,P带动 P’向下运动,则P’向下运动。

4.微平移法
将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做微小移动,如图中虚线所示,由于质点仅在y轴方向上振动,所以,即质点运动后的位置,故该时刻A、B沿y轴正方向运动,C、D沿y轴负方向运动。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2、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1cm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积的数值S(以cm2为单位)。

3、由d=V/S算出油膜的厚度,即分子直径的大小。


布朗运动:

1.概念: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所做的无规则运动
2.条件:任何固体微粒,在任何温度下悬浮在液体中都可做布朗运动
3.起因:液体分子对微粒撞击的不平衡
4.特点:①只要液体不干涸,布朗运动就不停息
②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③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5.意义:布朗运动虽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反映了分子运动的情况
6.备注:①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但不是无规律的,遵从统计规律
②布朗粒子的等时位置连线图不是粒子运动的轨迹


布朗运动和热运动的比较:


光的干涉:

1.定义:在两列光波的叠加区域,某些区域的光被加强,出现亮纹,某些区域的光被减弱,出现暗纹,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叫做光的干涉现象
2.发生干涉的条件:两列光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和振动方向相同
能发生干涉的两列波称为相干波。如果两个光源发出的光能够发生干涉,这样的两个光源称为相十光源,相干光源可将同一束光分成两列光而获得
3.明暗条纹的条件:亮纹:
暗纹:

双缝干涉:


①中央为亮纹,两侧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亮纹与亮纹间、暗纹与暗纹问的距离相等。
②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其中d为两缝问的距离,L为缝到屏的距离,λ为光的波长。此式表明,相同装置,波长越长,干涉条纹越宽。
③若用白光做实验,则中央亮纹为白色,两侧出现彩色条纹。彩色条纹显示了不同颜色光的于涉条纹间距是不同的

双孔干涉:


中央是一条直亮条纹,两侧是明暗相间的条纹,形状为焦点相同的双曲线,两焦点连线与双孔连线平行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1、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下图装置中,用弧光灯照射锌版,有电子从锌版表面飞出,使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带正电。)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知识扩展:

为什么电子不能一次吸收多个光子而发生光电效应
由于电子非常小,能够捕获光子的几率就非常小,而同时捕获两个光子的几率就更小,有人计算过,一个电子同时捕获两个光子的几率大约为10-34。故可认为一个电子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
那么电子为什么不能吸收一个光子后再吸收一个光子从而积累够发生光电效应所需的能量呢?因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立即就发生剧烈的热运动,把获得的能量迅速向周围传递开去。到捕获到下一个光子时,原获得的能量早就消耗完了。而在原获得的能量消耗完之前另捕获一个光子,就要求捕获两光子的时间间隔极短。而在极短时间内捕获第二个光子的几率与同时捕获两个光子的几率差别不大(严格说此几率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有关,时间间隔越长,捕获两个光子的几率就越大,但此时间间隔要求极短)。


氢原子的能级:

1、氢原子的能级图

2、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①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②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m>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ν,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υ=Em-En
③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④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⑤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r越小,EK越大。


氢原子的能级及相关物理量:

在氢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如将电子的运动看做轨道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则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库仑力提供电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那么由库仑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则
①电子运动速率
②电子的动能
③电子运动周期
④电子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所具有的电势能
⑤等效电流由以上各式可见,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越大,电子的运行速率越小,动能越小,电子运动的周期越大.在各轨道上具有的电视能越大。

原子跃迁时光谱线条数的确定方法:

1.直接跃迁与间接跃迁
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跃迁到另一种能量状态时,有时可能是直接跃迁,有时可能是间接跃迁,两种情况辐射(或吸收)光子的频率可能不同。
2.一群原子和一个原子
氧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在某个时刻只能处在某一个可能的轨道上,在某段时间内,由某一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可能的情况只有一种,但是如果容器中盛有大量的氢原子,这些原子的核外电子跃迁时就会有各种情况出现了。
3.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
如果氢原子处于高能级,对应量子数为n,则就有可能向量子数为(n一1),(n一2),(n一3)…1诸能级跃迁,共可形成(n一1)条谱线,而跃迁至量子数为(n一 1)的氢原子又可向(n一2),(n一3)…1诸能级跃迁,共可形成(n一2)条谱线。同理,还可以形成(n一3),(n 一4)…1条谱线。将以上分析结果归纳求和,则从量子数为n对应的能级向低能级(n—1),(n一2)…1跃迁可形成的谱线总条数为(n一1)+(n一2)+(n一3)+ …+1=n(n一1)/2。数学表示为
4.一个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
对于处于量子数为n的一个氢原子,它可能发生直接跃迁,只放出一个光子,也可能先跃迁到某个中间能级上,再跃迁回基态而放出两个光子,也可能逐级跃迁,即先跃迁到n一1能级上,再跃迁到n一2能级上, ……,最后回到基态上,共放出n—1个光子。即一个氢原子在发生能级跃迁时,最少放出一个光子,最多可放出n一1个光子。

利用能量守恒及氢原子能级特征解决跃迁电离等问题的方法:

在原子的跃迁及电离等过程中,总能量仍是守恒的。原子被激发时,原子的始末能级差值等于所吸收的能量,即入射光子的全部能量或者入射粒子的全部或部分能量;原子被电离时,电离能等于原子被电离前所处能级的绝对值,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等于原子电离能与电离后电离出的电子的动能之和;辐射时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等于原子的始末能级差。氢原子的能级 F 关系为,第n能级与量子数n2成反比,导致相邻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不相等,量子数n越大,相邻能级差越小,且第n能级与第n一1能级的差比第n能级与无穷远处的能级差大,即另外,能级差的大小故也可利用光子能量来判定能级差大小。


跃迁与电离:

激发的方式:


α衰变:

1、衰变: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后,变成新的原子核。原子核衰变满足的规律:核电荷数守恒,质量数(核子数)守恒(不是质量守恒,但也不否认质量守恒)。
2、α衰变方程:(核内)。

衰变:



β衰变:

β衰变方程:(核内)。

衰变:



半衰期: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
2、计算式为:,N表示核的个数,此式也可以演变成,式中m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质量,n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射线粒子数。以上各式左边的量都表示时间t后的剩余量。
3、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衰变次数的计算方法:

(1)根据β衰变不改变质量数,首先由质量数改变确定α衰变次数,然后根据核电荷数守恒确定β衰变次数。
(2)设放射性元素经过n次α衰变和m次β衰变后,变成稳定的新元素,则表示该核反应的方程为
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列方程:

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由此可见,确定衰变次数可归结为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发现相似题
与“选做题(请从A、B和C三小题中选定两小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