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5月27日,威尔逊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说中就宣称:“世界有摆脱构成侵略的起源和不尊重各民族与国家权利的一切扰乱和平因素的权利”。
    ——戴维?安德森《伍德罗?威尔逊》

    (1)根据材料一,试举两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影响世界的重大战事证明此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普鲁士的狭隘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墨索里尼认为,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 ,我就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和意大利侵略采取行动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基里?艾里依认为:“……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的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由于两大对立阵营间可能爆发战争的唯一形式是核战争,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在一场核战争中毁灭自身及其盟国,因此‘恐怖的平衡’就变成‘长期的和平’”。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为“长期的和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核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绝不是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材料六   在进入21世纪之际,我们共同庄严承诺,将致力于确保联合国更强大、更加有效、更有效率……与全体会员国一道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捍卫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声明

    (4)结合材料五和材料六,概述国际社会为维护和平所提出的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天津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6年5月27日,威尔逊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说中就宣称:“世界有摆脱构成侵略的起源和不尊重各民族与国家权利的一切扰乱和平因素...” 主要考查您对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1、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体系作用范围: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1)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2)作用: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整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3)体系下矛盾决定其不稳定性: 
①战胜国之间  分赃不均引起新的矛盾(意大利不满、美国最终不批准和约)。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  战败国特别是德国对和约滋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成为后来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因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安排领土,引起中、东欧新兴民做国家间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 
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国家之间:“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导致民族运动高涨(土、印、中等)。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
(2)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
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2、重大事件:
(1)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3)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4)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3、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4、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1918年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封建残余意识、军国主义传统并没有被肃清,一有机会就顽强地表现出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狭隘民族沙文主义意识和复仇主义情绪。
30年代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使完全丧失殖民地、金融力量薄弱而又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德国濒于总崩溃的边缘,中下层民众和统治阶级对魏玛政府的无能日益不满,魏玛共和国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
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欺诈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党,得到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到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议会选举中,是惟一能够战胜共产党和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有组织的力量。所以,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均认可纳粹党,从各方面支持纳粹党当权。与此同时,各资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影响已严重削弱,缺乏有能力、有远见、能够吸引群众的政治领导人。
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互相仇视,由来已久。而且,双方均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认为在具有悠久的工人运动传统的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会取得胜利。他们对德国工会分裂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社会民主党工会、保守党工会、共产党工会、基督教工会,没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而也就未能阻止纳粹分子攫取政权。 这样,在1932年的政府危机中,骗取了中下层民众支持的纳粹党,被统治阶级推上了权力中心,得以上台执政。


二次世界大战含义:

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概况:

1、原因:
①根源:由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
②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④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
⑤绥靖主义政府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
⑥苏联客观上的绥靖主义作用。
⑦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战争:
(1)局部:
①对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没有采取真正的制裁措施。
②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的国联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对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英国掌控下的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
③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政策;美国执行《中立法》,利利于叛军。
④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⑤二战爆发后:英法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奇怪战争”。
(2)全面:
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突袭珍珠港。
③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④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3、影响:
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4、启示:
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③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昌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原因:
①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威胁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英、美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法西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
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苏、美两个大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过程:
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放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同时,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3、主要活动:
①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
②为了发挥同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四大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③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战场,以苏联为中心的苏德战场和美苏盟军支持的北非战场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4、意义: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2、争霸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方面。 
美国:尼克松主义(缓和政策) 
苏联:积极进攻战略(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3、重大事件:
(1)缓和:  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高潮);1975年,欧安会召开,签署《赫尔辛基宣言》。 
(2)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提出“卡特主义”和“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关系紧张。 
4、结局:
长期缓和;苏联处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
① 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
② 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③ 朝鲜向中国提出请求出兵援助;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
④ 苏联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 
⑤ 外交解决无望。 
2、过程: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1951.7——1953.7。边谈边打, 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3、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原因:
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国际援助;战争的正义性。


抗美援朝的背景:

1950年,美国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妄图灭亡朝鲜,吞并中国,实现其蓄谋已久的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野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操纵下又通过了胁迫联合国会员国随从美国侵略军侵略朝鲜的决议。接着,美国纠集了英国、法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组成侵朝的统一司令部,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扩大侵朝战争。9月15日,侵略军七万多人在仁川港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19日侵占平壤,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美国空军轰炸我国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10月初,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12个师赴朝参战。

朝鲜战争中,朝中军队战果:

在三年战争中,朝中人民军队共歼灭敌人10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1200多架,击毁击伤敌人坦克2690多辆,击毁敌人其他各种武器以及缴获其他作战物资无数。



罗素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努力:

1、通过发表演说和宣言表明自己反对核战争,维护人类和平的主张。主要表现是1954年发表《人类的危机》的演说;
2、1955年与爱因斯坦共同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战争的严重后果,提出召开国际科学家会议,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不将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
3、罗素为禁核运动所做的努力有:
4、领导本国的禁核运动,反对英国制造氢弹;
5、倡导成立“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
6、成立“罗素和平基金会”,创办“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审判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政府首脑。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1、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使人们觉悟,形成一股强大的制约战争的力量;
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使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3、两极对峙,美苏军备竞赛使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
4、科学家、思想家等社会各界人士主动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由来:

1955年2月中,爱因斯坦收到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信,告诉他由于制造核武器的竞赛,人类的前途实在令人担心,希望以爱因斯坦为首团结几个著名的科学家发表宣言避免毁灭人类的战争发生。
爱因斯坦在收到信后马上回信表示:“你熟悉这些组织的工作。你是将军我是小兵。你只要发出命令,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我就随后跟从。”于是出现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我们号召,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都应该用和平手段。”
在现代科学与国际政治纠缠的历史上,1955年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坐标,这一年有三个著名的科学家宣言相继发表。4月12日,18位联邦德国的原子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哥廷根宣言》。7月9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Russell)在伦敦公布了由他亲自起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7月15日,52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德国博登湖畔联名发表《迈瑙宣言》。
三个宣言的宗旨和语气非常相似,都警告使用氢弹的核战争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敦促各国政府放弃以武力作为实现政治目的手段,表达了科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它们的影响却不相同,有的热闹一时,并未引起公众注意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后,促成了一个国际性会议——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引发了一场著名的科学家国际和平运动——帕格沃什运动。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起源于罗素对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后的深邃思考和思想转变。他最早意识到,核战争不再像克劳塞维茨(K.vonClausewitz)在《战争论》中所宣称的那样,是政治通过其他手段的继续,而是导致人类同归于尽的苦药。1954年6月中旬,罗素主动给英国广播公司写信,希望能够唤醒公众,呼吁人类在为时还不太晚的时候将自己从全球性的自我灭绝中解救出来。英国广播公司于12月23日播出了罗素著名的“人之祸”演讲。罗素在演讲中警告,在一场使用氢弹的世界战争中,朋友、敌人和中立者都将被消灭,并呼吁所有具有良知的人,牢记自己的人性,忘掉其他东西。罗素在圣诞节前夕人们最喜庆之际发出全球面临核战争毁灭的警告,对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科学家和普通民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1955年初,他根据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M.Born)和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J.F.Joliot-Curie)的建议,着手将“人之祸”演讲改写成一个宣言,并寻求其他科学家签名支持。罗素首先寻求爱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他给爱因斯坦写信讨论此事,2月16日爱因斯坦回信表示赞同,并于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爱因斯坦签名后几天,因腹部主动脉硬化肿瘤破裂而与世长辞。爱因斯坦的临终签名,被视为“来自象征人类智力顶点的人的临终信息,恳求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文明被人类的愚蠢行为所毁灭”。由罗素起草的这份文件原先叫做《关于核武器的声明》,后改为《罗素—爱因斯坦呼吁》,通称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两位伟人的名字赋予了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后来加入签名的科学家包括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高气压物理学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W.Bridgman),爱因斯坦—英费尔德—霍夫曼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L.Infeld),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遗传学家穆勒(H.J.Muller),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化学家鲍林(L.Pauling),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C.F.Powell),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澍(HidekiYukawa),199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罗特伯拉特(J.Rotblat)。参与签名的科学家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来自东西方国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宣言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不偏袒政治对立的任何一方。 1955年7月9日,罗素在伦敦卡斯顿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罗素从现实和理性出发,抛开了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地域、国家和人种的偏见,保持公正与平衡,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维护全人类的安全利益。他在宣言中所表明的中立立场得到了东西方科学家的认可,也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信任,而这种认可和信任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会议能够在各国轮流举行并影响各国政府裁军政策的前提。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历史意义: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五十年后的今天,世界并不比冷战时代更安全,人类仍面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谋求核武器的危险。这个时代更需要《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来作为人类行动的指南。
当今核大国仍把核武器当作保障国家安全的法宝。尽管美、俄之间签订了削减战略核武器的协议,但是,两国武器库中储备的核武器数目仍然惊人,双方的战略核武器一直处在战备值班状态,还不时举行核战演习,研制新式战术核武器,强化核威慑战略。从里根政府流产的“星球大战”计划到小布什当局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与“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制定国际战略的基点,仍未脱离“核威慑”这一冷战思维的巢臼。不甘心在军事上沦为二等强国的俄罗斯则通过不断更新“白杨”(SS)系列战略导弹,试图形成反制约力量,同美国相抗衡。2002年12月13日,美国宣布单方面退出美、苏两国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从而使美、苏几代领导人和无数科学家、军控专家在上个世纪达成的限制军备竞赛的努力付诸东流,世界有可能倒退到无序而危险的核武器竞争时代。
同时,核武器早就扩散到了其他国家,公开宣布进入核俱乐部的成员包括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则是一桩路人皆知的秘密。此外,还有一些潜在的核国家正致力发展自己的核军备计划,某些非国家集团可能或已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材料的失控与流入非法分子之手的危险始终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生化武器作为“廉价的原子弹”,很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利益集团或政治狂人掌握。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经济剥削、环境恶化、贫穷饥饿、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公,容易成为绝望、怨恨、敌意和暴力的温床,来自文化、宗教和种族方面的偏执导致不宽容,对极端行为提供精神上的误导,也增加了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扩大化的可能性。“9·11”事件之后,国际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福祉的最危险敌人,企图依靠武力威慑和基于先发制人的战略思维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反恐斗争中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危险和潜在的不利影响,科学家们仍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学科研究,通过科学分析和理性探讨,积极影响大众媒体、国际科学共同体和政府决策者,为废除核武器和消除一切战争、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维护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安全贡献新的智慧。促进科学技术用于人类的福利而不是毁灭,是各国科学家永恒的社会责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殃及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种种危险,任何负责任的政治家仍需像宣言所呼吁的那样,采取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政治问题,防止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演变成核灾难;即使拥有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优势,政府领导人也不应该优先考虑采用战争手段,实施“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以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建立一个没有核武器、没有战争、永久和平的美好世界,是各国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社会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工业家共同努力的最高目标,也是以“和平崛起”为战略目标的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使命。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向全人类发出的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忘掉其他”,是人类永恒的格言!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6年5月27日,威尔逊在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