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历史

首页
  • 综合题
    材料一:2005年,陕西发现的井真成墓志开启中日交往史千年之门,日本朝野为之震动。8月24日,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时,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方墓志在西安发现后,引发了中日双方对遣唐使和墓志主人井真成的研究热潮。图一是当年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盖。石盖刻有“国号日本”字样,底座上则有开元年号。
            
    图一:井真成的墓志盖           图二:明治政府派使团出访欧美
    (1)与图一、图二相关的历史史实有哪些?对日本有何影响?
    材料二: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对中国的侵略,他们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支那战争是试图尽量使日满支一体的东亚新秩序的日本同美苏英联盟的蒋介石之间的一场斗争。
    (2)概括材料二中日本右翼势力的观点,并加以批驳
    材料三:2006年9月26日下午,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新总裁安倍晋三当选第90届日本首相。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会上表示,希望日本新一届领导人能够为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作出建设性努力,中方愿与日方一道为此共同努力。
    (3)你认为安倍晋三应作哪些建设性的努力?

    本题信息:历史综合题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材料一:2005年,陕西发现的井真成墓志开启中日交往史千年之门,日本朝野为之震动。8月24日,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时,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方墓...”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原因:
(1)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联系加强。
(2)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
2、过程: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3、组织宗旨: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4、组织特点:
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5、组织性质:
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对中国的贡献: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积极支持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原则;
在上海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意义: 

1、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2、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上海合作组织:

是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时间:2001年10月;
地点:上海;
与会者: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文件:《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转变为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政策的内涵:
1、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
2、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新中国五十年外交的特点:

①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就是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发展。但侧重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经济外交”的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国家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
②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变。具体表现为从一边倒联苏抗美,到一条线联美抗苏,发展到新时期的不结盟。
③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政策没有变。


新时期中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1、两个超级大国要发动世界大战都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世界上有力量打世界战争的只有美苏两家,它们进行军备竞赛,但是一直难以突破军事均势。两国虽然拥有大量核武器,足以摧毁对方多次,但是谁也没有取得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能力。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争夺相持不下,陷于僵局。它们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首先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成为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其次是西欧、东欧、日本等虽然分别同美苏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盟关系,但它们都不愿打仗,而且独立自主倾向都在发展,因而也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世界人民的意志归根结底是制约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中国对战争因素与和平因素的消长趋势作了新的判断:即制约战争、要求和平的因素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新时期中国调整外交政策原因:

1、经过建国以后三十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2、国际上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在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有可能打破力量平衡,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而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独立于两个大国之外,则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3、中国把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

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2005年,陕西发现的井真成墓志开启中日交往史千年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