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 主要考查您对

“中体西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

全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系统理论。
“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
“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
“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


中体西用概述: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2、思想形成的过程: 
(1)“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
(2)“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代表一: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  
地位:第一次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其它代表:郑观应、王韬等 
(3)“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 
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 
(4)“中体西用”思想的完善
代表:张之洞《劝学篇》  
派别:洋务派   
地位:“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4、实践: 
(1) 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19世纪60-90年代);  
(2)清末新政(1901-1912)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


发现相似题
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