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综合题
    (共20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
    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4分)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分)
    材料二:10月13日在我国掀起了一个群众运动,这个运动的崇高目标是纠正错误,保卫民族独立和主权,纳吉·伊拉雷政府的软弱以及钻入运动中的反革命分子的日益得势,
    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成果,我们的工农政权和整个祖国的生存面临危险。
    《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告匈牙利人民书》(1956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匈牙利改革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在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环节是什么?50—80年代东欧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三: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人民日报》社论 1978年12月25日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78年后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的根本目的。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史实说明怎样“改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8分)

    本题信息:历史综合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共20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 主要考查您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赫鲁晓夫改革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戈尔巴乔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从背景上看,都是因为斯大林体制;
从内容上说,都有农业、工业,不过前者以农业为主,后者以工业为主;
从结果上看,都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
(1)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与影响: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鲁晓夫本人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从背景上看,都是因为斯大林体制;
从内容上说,都有农业、工业,不过前者以农业为主,后者以工业为主;
从结果上看,都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主要内容:
(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3、结果:
(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
(3)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1982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经济领域: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其“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而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2)政治领域: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结果:
(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
(1)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2)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第二,内部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背离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并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三,外部原因。“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发现相似题
与“(共20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也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