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 “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安徽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 主要考查您对

美苏冷战

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冷战之门的开启

苏联的对抗措施

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苏争霸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美苏冷战
  • 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 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 冷战之门的开启
  • 苏联的对抗措施
  • 第一次柏林危机
  • 美苏争霸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冷战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冷战过程:
 
(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④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国家得不到统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2、具体原因:
(1)欧共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是帝国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2)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
(3)20世纪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两国关系走向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3、直接原因: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解体的直接原因。

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影响:

标志:苏联解体。
影响: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1)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借机向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介入,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但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
(2)社会主义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如波黑战争、车臣危机等问题。
(4)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仍是争取和平。

当今世界多极化特点:

1、多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2、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3、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4、多极化在全球及地区、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1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
2、经济实力,特别是核心科技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作用。
3、世界整体局势和平稳定,各国都在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位置。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意义:

1、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2、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
3、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6、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

1、着重掌握
美国“一超”的表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多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的成立、欧元的启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逐渐走出低谷;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②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全力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的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还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当今旧格局已经终结,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处于新旧格局交替阶段,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新格局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盟友关系的破裂: 

1、原因: 
①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表现:  
①美国制定“遏制战略”; 
②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冷战的序幕(宣言书)1946年3月;


冷战概述:

1、含义: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2、原因: 
①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国家利益和世界战略的对立。 
③美苏军事实力的均衡。 
3、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3、冷战局面的评价 :
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 
②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直接轻言战事,没有世界大战爆发。 
③局部战争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 

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 

1、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2、内容: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1948年6月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监督美援使用情况,训练希腊、土耳其两国的有关人员。并指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他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 
3、影响:宣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 

1、原因: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一些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权力及声望的增长。 
2、目的:复兴欧洲经济,稳住资本主义阵脚。 
3、实质: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4、影响:
①马歇尔计划解救了西欧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②对美国来说,此计划是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激发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可谓一箭三雕。 
③对于西欧而言,虽然各国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



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上: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 
(1)任务: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互相协议的基础上协调各国党的活动。 
(2)影响: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上:建立经互会(即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 
(1)目的:恢复、发展苏联和东欧经济,反击“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
(2)影响: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3.军事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955年5月) 
(1)目的:加强与东欧各国的合作,与美国抗衡。 
(2)影响: 
性质: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作用: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它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 
4.北约和华约建立的影响: 
标志着二战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以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第一次柏林危机: 

1、四大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分区占领。 
2、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 
(1)起因:西占区与苏占区分别实行币制改革; 
(2)影响:引发了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加快了德国的分裂进程。 
3、德国的分裂: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简称“联邦德国”);
10月,德意志民主共  4 / 6   和国成立(简称“民主德国”),德国正式分裂。



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①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②重大事件:
A、和解:戴维营会谈。
B、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③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①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②重大事件:
A、“缓和”: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
B、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提出“卡特主义”和“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关系紧张。 
③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①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②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1987年12月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签署“中导条约”。 
③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的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发现相似题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