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图:《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请分析原因。(至少答出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29年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原因何在?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中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 比重中达到顶点是在什么时期?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这一时期美国推行了什么对外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湖南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图:《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1)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 主要考查您对

艰苦卓绝的八年奋战

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两大阵营对峙

美苏争霸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艰苦卓绝的八年奋战
  • 世界经济危机
  • 罗斯福新政
  • 两大阵营对峙
  • 美苏争霸

美国八年独立战争:
在《独立宣言》的指引下,华盛顿领导大陆军英勇奋战8年,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著名战役有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获得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其领土面积比宣布独立时扩大了一倍。

萨拉托加大捷: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77年10月,民兵们一举把陷入困境的柏高英部包围于纽约州的萨拉托加,并形成人数上四比一的优势。柏高英弹尽援绝,走投无路,被迫于1777年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萨拉托加大捷纽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美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约克镇战役:
称约克镇战役爆发于1781年,乔治·华盛顿率领的美军和罗尚博伯爵带领的法军联手围攻困守约克镇的英军,并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美国独立战争中,通常认为这场战役是最后一场陆上大型战斗。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1.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2.萨拉托加大捷,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3.约克镇战役,标志着美国大陆上主要战争的结束。

萨拉托加大捷:


1929-193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对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特点:
1.范围特别广: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包括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持续4年。
3.破坏性大: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国际贸易减少2/3,失业人口达3000万以上。
30年代经济危机之前的主要经济危机:
1.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
2.1847年蔓延于欧洲的工商业危机;
3.1857年发生于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共性):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1.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导致购买力不足,供大于求;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1.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状况恶化;
2.各种生产企业破产,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银行倒闭,金融行业信誉下降,金融业损失惨重;
3.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各国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


经济危机期间处理的汽车:

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9日这天是星期二,而且这天的纽约股市暴跌达到极点,因此也有人用“黑色星期二”来指这次事件。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在1929年10月以前,华尔街股市出现了持续7年左右的繁荣,所有股票价格都节节上升。1929年9月初,一位统计学家预言美国将出现空前规模的大萧条,道·琼斯指数即下跌了约10点;随后,胡佛总统声称美国经济从根本上看是健全的,股市再次大规模攀升,但整个华尔街已笼罩了一种警觉气氛。 
到10月24日出现了空前的抛售风潮,一天内有12,894,650股股票易手;在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股指更是狂泻13%;到10月29日,股市崩溃达到极点,有1638万股股票易手,再跌22℅,再次打破历史记录,损失比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大5倍。在此期间,尽管一些金融巨头曾试图挽救股市,比如摩根公司代理人理查德·惠特尼曾一举吃进一万股钢铁公司股票等,但无济于事,股市一泻千里。这一逛泻一直持续到1932年中期,历经34个月,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87.4%,跌幅最大的是冶金、机械、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股票,跌幅均在90%以上。纽约的股市暴跌还波及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瑞典、挪威和荷兰,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持久的股市下跌风潮。从那时起,世界金融和经济发展陷入了长期的萧条之中。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直到二战之前,美国已经很恢复到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

3R政策: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

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小资产阶级和下层群众的利益,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采用新的理论知道——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
2.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金融业濒临崩溃,各大企业破产;
2.美国失业率极高,民众没有收入,生活困难。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3.促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4.促使美国改变原有外交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5.遏制了美国滋生的法西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北约:
1944年美国纠集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集体防御计划。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突出表现,同时也美国确立其在欧洲霸权的手段之一。

华约:

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苏联的组织下,随机签订《华沙条约》组成由该条约由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联合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军事同盟,伴随着东欧剧变,华约组织于1991年正式解散。
两大阵营对峙的实质:
两大阵营对峙表面上看是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峙,其实质是苏美操纵下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较量,是冷战时期的特殊产物。
华沙条约组织标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

冷战:
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遏制战略:

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提出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计划,并发起对苏联的强硬政策,进而提出全面的遏制苏联的计划,成为冷战的开端。

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冷战的主要特点:
1.美苏之间没有直接的战争冲突,而是通过扶植代言人,在世界局部发生战争;
2.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
3.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形成了多国集团对峙
4.冷战时间跨度长达44年


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主要政策:
1.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反苏扩张;
2.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支援被战争破坏的欧洲,扶植反苏势力;
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在东线遏制苏联。

苏联在冷战时期的主要政策:

1.政治上,组织“共产党情报局”,联合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反击美国冷战策略;
2.经济上,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给与东欧经济援助;
3.军事上,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形成两大军事对立。

美苏争霸的的起因:
战后,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而苏联在经历二战后,已经成为欧洲第一强国,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唯一对手,故而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提出冷战政策。

美苏争霸的历程及影响:

1、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关系破裂,冷战开始。
2、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国占据优势。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加强了对外扩张势头,美国转攻为守。
第三阶段:80年代,美对苏采取强硬方针,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3、影响:
美苏争霸长达30多年,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4、美苏争霸的实质:
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国际霸权的较量。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地图: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走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中将首先提出了“高边?闭铰浴?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不久,立即召集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战略家组成研究小组,对“高边疆”战略进行研究,并于1982年3月正式确认了这一战略。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以消除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与此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领域,以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
1983年,美国国防部向里根总统和国会提交了一项新的战略防御技术研究计划,并编制出1984~1989年财政年度数额高达二百六十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经费预算。1984年1月,里根签署了第116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星球大战计划”。这年夏天,“星球大战计划”开始进入全面研究阶段。“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防御方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方面,它是一个由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各种雷达和传感器、微电子和计算机设备等高技术组成的耗资巨大、结构复杂的武器系统。在高技术方面,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组成的高技术群。
美国政府为此组织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社会活动家、军事战略家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动员了国内的科技力量和陆、海、空三军的有关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有关公司及许多理工科大学投入这项研究工作。里根总统称“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可使对方进攻性武器失效的“空间绝对盾牌”。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图:《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