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的相同点是
    [     ]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C、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本题信息:2010年0115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的相同点是[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C、集中全国的财...” 主要考查您对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新经济政策
  • 罗斯福新政
  •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呈现出的特点:
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
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
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原因:
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
2.时间:
1921年开始。
3.内容: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值下降;
2.战时共产主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俄国经济危机严重;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适应,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直到二战之前,美国已经很恢复到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

3R政策: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

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小资产阶级和下层群众的利益,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采用新的理论知道——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
2.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金融业濒临崩溃,各大企业破产;
2.美国失业率极高,民众没有收入,生活困难。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3.促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4.促使美国改变原有外交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5.遏制了美国滋生的法西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欧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8个会员国。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


欧洲一体化特点:
1.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货币一体化: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3.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4.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二战后的欧洲联合:
1.背景:
(1)经济: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2)政治:消除战争的威胁,彻底消除法、德两国的矛盾;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必   须联合提高政治地位。
(3)历史因素:西欧各国在文化和价值上有认同感。
2.欧盟的发展历程:
(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
(2)欧洲共同体(1967);
(3)《马斯特里赫条约》(1991);
(4)欧盟成立(1993);
3.欧盟的性质: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4.欧盟成立的影响:
(1)有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能有效的取消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
(2)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的概念,促进欧洲走向联合;
(3)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对世界的格局产生影响,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战后德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1.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2.政府积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3.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4.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5.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参加欧盟的主要国家: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任务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保护和维护环境。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办理业务。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任务是向成员国提供货款,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研究扩大基金组织的作用,提供技术援助和加强同其它国际机构的联系。
3.世界银行(IBR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俗称,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其资金来自成员国交纳的基金和世界银行债券。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1955年以后,日本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相同点:
1.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2.美国的经济扶植;
3.利用高科技成就发展新兴工业;
4.发展外向型经济;
5.积极发展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科技人才;
6.坚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二战后日本发展的原因:
1.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
2.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3.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4.积极培养人才,发展科技;
5.美国在朝鲜、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购以及战后扶植。

日美关系演变:
1.60年代建立经济伙伴关系;
2.70年代建立政治伙伴关系;
3.90年代建立军事伙伴关系。
日本工业分布图:

发现相似题
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