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②十月革命胜利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④东欧社会主义模式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②十月革命胜利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④东欧...” 主要考查您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十月革命

三大改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 十月革命
  • 三大改造

“工农武装割据”:

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开创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两军会合后,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湘赣边界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会后,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

井冈山精神:

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到1928年春,初步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

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历史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阶级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历史条件:
(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井冈山地处边远的山区,是敌人统治力量极为薄弱的地方,有利于革命力量在敌人统治的缝隙中得到保存、发展和壮大。
(2)国民大革命运动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湘、赣等省的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湘赣边界各县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甚至建立过县、乡各级的农民政权,广大农民群众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对革命的认识和觉悟比较高。这就使中共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
2、地理条件: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属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势可以极大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2)井冈山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资源充足,主要物产有粮食,还有竹木、花生、药材等。井冈山周围各县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筹款。
(3)井冈山地处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段,可以两江作为天然屏障,对御敌和保存自己有利。
3、政治条件: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比较远,但革命力量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湘、鄂、赣三省,有利于革命势力的发展。
(2)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对井冈山地区的控制力量相对薄弱。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新的破裂,李宗仁部同唐生智部发生战争,湖南、江西两省的军阀部队大量卷入了这场混战,井冈山地区仅剩下战斗力很弱的保安团、靖卫团和挨户团,造成湘赣边界空虚。这就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由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井冈山边界各县的农民心向共产党,继续反封建斗争,有的县、乡保存有农民自卫军和几百支枪,还有袁文才、王佐率领的部队,这些武装力量“虽然大体上还属于旧式农民武装的性质”,但他们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
4、阶级思想。
当时党内可以生存的大城市都是由非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把持。革命之初,党内地方派别主义及封建军阀割剧思想影响有着重大影响。在井冈山的除了拥毛派外,都是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人,是华中红军的梁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意义: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成果就无法保持。
3、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从而在处境艰难的广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4、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在于: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
形成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
造成了中国式的游击战争战略态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2、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3、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而且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47年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思想条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
(4)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参与并总结工人运动经验。
2、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2)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发表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①客观条件:

a.俄国已进人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b.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c.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有比较成熟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

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尽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没有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因在于“二月革命”后,掌握实际权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俄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1)“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示威的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4)国家诞生: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达标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

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异: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保卫城市道路。
2.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3.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走什么道路须按国情决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意义:

(1)国内: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际:
①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②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俄国革命的道路:

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这是由当时俄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
①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比较成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革命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而革命的主观条件则是指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有指导革命的正确方针,俄国的无产阶级力量比较集中以及它拥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力量,致使革命不可能和平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只能采取武装夺权的方式;
③彼得格勒的革命武装力量强于反革命的武装力量;
④在组织和发动起义方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抓住了起义的有利时机。
因此,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比较顺利地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迅速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这一行动很快辐射到莫斯科等其他中心城市,布尔什维克党人和革命力量很快掌握了各地政权。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合作化: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列宁、恩格斯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百分之五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
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对手工业的改造:
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政策:“赎买”政策
2、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3、方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和不足: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原因:

1、革命性质:三大改造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2、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之一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之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多种剥削关系;在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


发现相似题
与“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