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必须按照议会的决议行使权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国王征税必须经议会批准,平时不得维持常备军。”
    材料二:“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 述。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该国历史史的最重要的日子。这天,手持武器的市民攻占了巴士 底狱。
    材料三: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法律文件?英国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强国,率先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述史实标志了哪场革命爆 发?影响这场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次改革?天皇的哪句公词体现了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同时期的俄国进行了什么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辽宁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必须按照议会的决议行使权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国王征税必须经议会批准,平时不得维持常备军。”材料二:“14日...” 主要考查您对

《权利法案》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日本的明治维新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权利法案》
  •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日本的明治维新

《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权利法案》的意义:
1.为限制国王的权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2.确立了议会的权力。
3.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推翻了封建王权对资本主义的阻碍;
2.保留了王位,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
3.君主立宪制为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经验。


英国权利架构图: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
英国《权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内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条: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6月,他们依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内容:①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后来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采取一系列恐怖统治措施,较为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1794年7月雅各宾派专政即被热月党人推翻,恢复共和制,也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拿破仑帝国:

1799年11月9日,在大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年轻将军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掌握政权。在法国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官,后又改为终身执政官。
1804年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一世加冕。
拿破仑上台后,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步法典。
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法国大革命的几个阶段: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
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之处:
(1)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2)性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3)都采取了适合国情的方式 ;
(4)都是资产阶级先以议会为阵地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进攻; 
(5)资产阶级都分为不同派别; 
(6)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 
(7)都经历过军事独裁。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
(1)背景不同:
       ①封建专制程度不同:英国王权薄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的民主传统,并且从民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转变;法国王权强大,典型的专制君主制国家。
       ②革命前的经济状况不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强于法国
       ③所面临的宗教背景不同:英国宗教阴影还很浓重,运用清教思想,法国启蒙运动后,理性取代蒙昧,运用启蒙思想。
       ④受启蒙程度不同(理念不同):英国注重传统;法国经历启蒙运动,注重自然性有反法联盟,革命阻碍大。
       ⑥土地情况不同:英国开展圈地运动,法国农民贫困化。
(2)任务不同:英国,政治革命;法国,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
(3)阶级关系与革命方式不同:英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更多的依靠军队;法国是自下而上地推翻王权,更多地依靠人民。
(4)解决政体问题不同:英国采用君主立宪;法国采用民主共和制。
(5)影响不同:
      英国:
       ①第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样也影响到了法国。
       ②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国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影响深远。
       ③作为革命的巩固的工业革命更是意义深远。
      法国:
       ①确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后世提供蓝本。
       ②资产主义制度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促进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意义:
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法国封建统治,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极大影响,促进了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为其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典范。

拿破仑帝国的内外政策:

1、对内: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建立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3)法律上,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典范。
(4)教育上,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2、对外:
(1)反抗欧洲反法同盟,捍卫大革命成功果实,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基础;
(2)后期侵略一些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巴黎:


拿破仑帝国疆域: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大久保利通: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家。1863年萨摩藩抗击英国侵略军时,任萨军总指挥官,虽遭失败,却因敢与列强对垒而声名大振。1868年1月3日与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人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新政府成立后,历任参与、总裁局顾问、参议、大藏卿等职,成为政府主要领导人,领导了“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等资产阶级改革。
1871年12月任岩仓使节团副使赴欧美考察,1873年回国。对内推行地税改革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同时强化中央官僚机构,集中大权在手,进行专制统治,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改革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成果;
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
4.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对比:


日本明治维新同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1.改革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设立府、道、都、县,由中央任命藩知事,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军事上: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
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2.影响:
(1)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2)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从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3)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打开日本国门的条约——《神奈川条约》:
神奈川条约为1854年3月31日(嘉永7年3月3日(旧历))江戸幕府与美国所缔结的和亲条约,日本通称为《日米和亲条约》(《日美和亲条约》)。签约代表,在日本方面全权代表为林复斋(大学校长)、美国方面全权代表为东印度舰队司令长官马休·佩里。条约中主要规定日本必须开放下田与箱馆这两个港口与美国通商,并保证遇难的美国士兵得到安全保障。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必须按照议会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