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时,形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先进文化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是扩张战争
    C.到目前为止雅典仍被视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
    D.世界古代著名的文明多处于大河流域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中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时,形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B.先进文化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是扩张...” 主要考查您对

金字塔的国度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伊斯兰教的兴起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金字塔的国度
  •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法典)
  •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 雅典民主政治
  • 希波战争
  •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 伊斯兰教的兴起
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图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法老(约前1504~前1450在位)。约公元前1504年继位,由哈特舍特谢普太后摄政,直到继位的第二十二年才正式执政。此后20年间,他出征叙利亚、巴勒斯坦并向努比亚大规模扩张,埃及的边界线北进到叙利亚北端的幼发拉底河上的卡赫美什,南到努比亚境内的尼罗河第四瀑布,确立了古埃及史上版图空前庞大的帝国。他自夸为胜利之王、诸国之王,大兴土木,美化首都底比斯,建凯尔奈克的阿蒙神庙。在神庙墙壁上铭刻其军事远征的年代记,大肆炫耀其赫赫武功。他将大批的战利品、奴隶和土地赠送给阿蒙神庙,助长了僧侣贵族的权势。 
古代埃及:
地理位置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
建国 越公元前3500年,出现奴隶制的效果;越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
强盛时期 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灭亡 公元前6世纪。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统治者 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著名的有图特摩斯三世 、拉美西斯二世、埃赫那吞
金字塔 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外形近似中国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它们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金字塔为誉为世界古代奇迹之一。古埃及又被成为“金字塔的国度”。

金字塔:

金字塔之谜:
金字塔其中最宏伟的当然是位于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又叫大金字塔),它已成为埃及国家和文明的象征。大金字塔总共由大约230万块石灰石和花岗岩垒叠而成,中间不用任何粘合材料。而石块与石块之间吻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历经4000多年的风吹雨打,石缝之间都插不进哪怕一把锋利的小刀。每一方石块平均有2。5吨,最重的达到100多吨。以古埃及人当时的劳动力,它们是如何把巨大的石块开采出来,并且运到这里来?又如何把它们垒砌起来?何以抗拒时间的侵蚀直至今日?而且金字塔的底部四边几乎对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误差小于一度。古埃及人是怎么计算的这精确的呢?
多少年来,大金字塔一直是人们探索而又无法确证的一个谜。因为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些现象,现代人用尽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断能力。有人说金字塔时外星人所建,是他们到地球上来的一个降落点,还有人说胡夫金字塔是由失踪的高度文明的亚特兰蒂斯岛先民所建。但是这些说法没有科学的论点来证明。
一些学者的推测,金字塔修建一种是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另一种推测是,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
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古巴比伦王国:
新月沃地
地理位置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称为“新月沃地”。新月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的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很多奴隶制的效果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个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①宣言君权神授②努力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可以被任意杀死
目的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莫拉比法典》:

《吉尔加美什史诗》:
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文学作品。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巴比伦时代编定成书。史诗描述乌鲁克成邦首领吉尔加美什最初施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在经过飘荡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君的谨饬之君。史诗歌颂了吉尔加美什与诸神所创造的恩启都结下的友谊及不畏邪恶、战胜妖怪洪巴巴的勇敢精神,以及为探求人类永生所做的努力。
种姓制度: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婆罗门教: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所有这些不同的教义与思想派别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尽管人们可以笼统地以印度宗教文化来概括它。 
种姓制度的实质:
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后来在印度沿袭了数千年,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亚洲南部,印度河流域
2、建立和统一: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部落侵入古代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种姓制度:
(1)产生: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性制度”
(2)内容: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伯利克里:
伯利克里是出色的演说家、政治家。他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代表,但也致力于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伯利克里推动公民大会实行一系列完善的民主政治改革。从公元前443年至前429年,伯利克里连续15年任十将军委员会首席将军,成为了雅典大权独揽的最高统治者,将民主制度推向了古代世界的最完善、最典型的境界,史称“伯利克里时代”。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获得高度发展,经济和文化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雅典民族政治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的,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作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它对日后的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当时真正享有民主权力的,还局限于人数不多的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广大奴隶根本不被党人看待,自然没有公民权和民族可言。
伯利克里改革:
1、基础:
梭伦改革开启了民主改革之路。
2、内容:
(1)政治方面:伯利克里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文化教育方面: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3、影响:
雅典打倒全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
4、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伯利克里: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选执政官,并被授予制定宪法的全权,开始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实施“解负令”,取消债务。
(2)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3)改革政治机构。恢复和提高几乎已经丧失作用的公民大会的权力,同时在贵族会议以外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准许每个公民就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提出申诉。
(4)制定新法典,取代旧的严酷法典、同时,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怃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经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入侵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了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结缔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希波战争:

时间 公元前492-公元前449年
交战双方 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
战争结果 希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打败了波斯
著名战役 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战役(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战争影响 希波战争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是最深远的,它是东方帝国波斯和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从此,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希波战争示意图: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马其顿王国国王(前336~前323),军事统帅。生于马其顿首都培拉。他相貌英俊,擅长狩猎。13岁从师亚里士多德,但醉心于兵法,跟随其父腓力二世学习战略战术。在随其父征服希腊时,年轻的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军的左翼,全歼著名的底比斯神圣军团。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马其顿的)被刺后继王位。他迅速控制了国内政局,平定了骚乱的北方,镇压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公元前334年率3万步兵、5000水兵,发动侵略亚洲和非洲的远征,历时10年。公元前323年6月染疾死于巴比伦。人们把他的遗体装在金棺中运往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一座宏伟的陵墓安葬。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目的 为了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寻找世界的尽头”
帝国建立历程 ①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
②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国打败了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不久,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
著名战役 击败波斯帝国主力的战役——伊苏斯战役
影响 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发展

评价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积极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展领主、掠夺财富,给当地人民打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他死后,强大一时的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也迅速消亡。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示意图:


罗马帝国的扩张:
罗马帝国的扩张公元前1世纪,屋大维任罗马皇帝后,发动多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它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约在罗马帝国最初二百年间,帝国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罗马帝国扩张的优缺点::
优点:
1.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拉丁语,拉丁文字,为后来的英语打下了基础;
2.促进了世界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东西方开辟了丝绸之路 ;
3.传播了基督教会,使基督教传出欧洲大陆,为基督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颁布了法律,罗马法律,为人类社会制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进行了道路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6.武器的改进,军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迈出了一大步,这点是最重要的。
缺点:
1.罗马战争使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给人民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财产损失,环境破坏;
2.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基督教,为后来的十字军战争埋下了火种。

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
1.屋大维统一地中海世界,自此地中海地区再无大规模战事;
2.罗马自征服日耳曼之行动彻底失败后,偃武修文,不意扩张,专心于内政;
3.罗马公民权的普遍化及罗马法的逐渐完善,减少了国内的不满之声,内政稳定;
4.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对周边邻国起极大威胁作用,有阻挡战争之效;
5.地中海归于一统,海盗消灭殆尽,海运业自然高速发展,商业空前繁荣;
6.商业繁荣自然带动文化兴盛,希腊罗马文化遂传遍地中海世界

罗马帝国初期文化传播的原因:
1.帝国建立之初,内战停止,统治加强,社会局势稳定,经济繁荣;
2.帝国对外战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罗马帝国交通发达。


罗马帝国极盛时期: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公元七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复述真主的话语之意。
伊斯兰教产生背景:
1.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2.阿拉伯人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3.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
4.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

伊斯兰教教义,号召大家信奉惟一的神“真主”,严格禁止崇拜多神或偶像。伊斯兰教信徒被称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五个基本信条:

信安拉、信经典、信天使、信先知和信后世。在中国通常称为“五功”,即念功、补功、斋功、课功和朝功。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宰牲节等。

圣城麦地那:


发现相似题
与“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时,形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