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生物

首页
  • 填空题
    马路上,一辆汽车超速行驶,值勤交警立即发现了异常,果断地拦下该车。
    (1)该车进入交警的视线,在交警的眼球形成影像的顺序是             。( 按正确顺序填写下列结构的序号)
    ①瞳孔②晶状体③角膜④视网膜⑤玻璃体
    (2)交警拦下该车后,礼貌地向司机敬了个礼。敬礼的手臂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 骨骼肌、骨、关节) 。
    (3)交警怀疑司机是酒后驾车,要求司机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司机吹气时膈肌状态应是                         ( 收缩、舒张) 。
    (4)酒精测试仪的吹嘴是一次性的,从预防传染病发生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了   ________ (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
    (5)从酒精测试情况看,交警怀疑司机是醉酒驾驶,因而要求司机做抽血检验,医生从司机前臂的一条“青筋”抽取了血液,该“青筋”属于_           _(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6)因为醉酒,司机开车时动作不协调,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_          _( 大脑、小脑、脑干) 。
    本题信息:2012年江西省会考题生物填空题难度较难 来源:杨瑞娟(初中生物)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马路上,一辆汽车超速行驶,值勤交警立即发现了异常,果断地拦下该车。(1)该车进入交警的视线,在交警的眼球形成影像的顺序是 。( 按正确顺序填写下列结构...” 主要考查您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血管的分类和功能

眼和视觉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体的运动系统

传染病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 血管的分类和功能
  • 眼和视觉
  •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人体的运动系统
  • 传染病
气体交换原理:
    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强有关,浓度高,压强就大;浓度低,压强就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呼气排到体外,进入血液的氧气随着血液循环不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被利用。

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同样遵循气体扩散原理,也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动脉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流经组织的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




血管分类: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三种血管的比较:

类别 概念 结构 管内血流速度 分布 功能
管壁特点 管腔大小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较厚、弹性大 较大 最快 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备部分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 较薄、弹性小 比较大的与动脉并行,般分布在身体比较浅的部位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叫心脏
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非常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极小,仅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极慢 分布广泛,遍布全身各器官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血管出血时的症状及止血方法:
动脉出血时颜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止血时一般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对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和,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慢慢渗出,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时可先时伤口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血管的判断方法:
    判断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方法: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为毛细血管;动脉与静脉之间相连的最细小血管是毛细血管。根据血流的方向,血液由大血管分散流向小血管。这样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小的血管汇集流往大的血管,这样的血管为静脉。
眼球的基本结构: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眼球的结构如图


眼的折光系统:
    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眼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光,最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这就是眼的折光功能。
    晶状体的调节: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瞳孔的调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这叫作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能够得到足够的刺激。此外,看远处物体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近处物体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最,使成像清晰。

视觉的形成:
     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视觉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图


特别提醒:
①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的。
②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③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易错点:
1. 误认为瞳孔的大小是由睫状体来调节的

瞳孔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其大小的调节是由虹膜内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完成的;而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 误认为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视觉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①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②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导致失明。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梳理:

 
假性近视为什么不能配眼镜: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开阔的操场、空地越来越少,高楼大厦却越来越多;放学后结伴玩耍的孩子越来越少,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越来越多,于是,我们身边的“小眼镜”也越来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镜片越来越厚,导致这种状况的产生,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休息时间过少固然是重要原因所在,但是,当孩子在视力出现异常的时候,家长在对近视的认识中存在的误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国近视患儿在发病初期多是由于调节痉挛导致的假性近视。
    近视按发病机理可以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性近视,假性近视是由于眼球的调节紧张所致,是一种功能上的异常,而真性近视则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所致,是一种结构上的异常。
    我国近视患儿在发病初期多是由于课业负担太重或是不加节制地也看电视、用电腑等近距离用眼过度导致调节紧张的假性近视,在这一阶段,只是一种功能上的异常,这是视力下降的状况是可以逆转的。
    给假性近视配戴眼睛会使假性近视转为真性近视。正确的做法是:到正规的眼科医院,进行散瞳验光,检出眼睛真实的屈光度数,合理配戴眼镜。如果散瞳验光后,近视度数消失了,就说明孩子患的是假性近视,如果散瞳验光后,近视度数减少,那么减少的那部分度数就是假性近视导致的度数。
    假性近视既然不是真正的屈光不正,就不能用戴眼镜的方法去矫正。假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痉挛,调节没有放松所致,并不是眼球的前后径延长所致。近视艰镜(凹透镜)导致入眼光线避一步发散,会因此引发发眼睛的进一步调节,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本来就调节紧张的假性近视又加重了调节负担,于是促进了眼睛疲劳和近视度数发展,假性近视反而变成了真性近视。
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可概括为:
   

神经元: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脑: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大脑皮层表面具有许多深浅不同的裂或沟以及沟裂之间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和神经元的数量。
     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关,为人类特有)、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3)脑干
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如果这一部分中枢受到损伤,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

脊髓: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1)脊髓的结构
     从脊髓的横切面可以看出,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各部分之问以及脊髓和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2)脊髓的功能
反射功能:人的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等。但是,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传导功能: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身体各部位。因此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与脑相连接的神经叫脑神经。人的脑神经共有12对,它们与脑干中相关的脑神经核相连,穿过颅骨的孔、裂.分布于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以及内脏器官。
(2)脊神经
脊神经是由脊髓发出的,人的脊神经有31对。


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概括如下: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括动的部位
脊髓 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神经元的分布:
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分布在脑和脊髓里。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叫灰质。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功能,这部分结构就叫作神经中枢。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在周围神经系统里,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在脑和脊髓里,也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汇集的部位色泽亮白,叫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有的能向上传导兴备。有的能向下传导兴奋。


神经元的功能:
种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

特别提醒:①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备,并能够将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这种可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运动系统的组成: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连结有不活动的、半活动的和活动的三种形式,其中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
(1)骨:骨是一种器官。骨质中有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因此骨质坚硬;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使骨具有韧性。人体内有206块骨,骨与骨连结构成骨骼。

 (2)关节: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组成。


①关节面:相邻两块骨的接触面,凸起的一面叫关节头;凹进的一面叫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②关节囊: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节囊内还有坚韧的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③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3)骨骼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肌腱呈白色,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很坚韧。一般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没有收缩能力;肌腹呈红色,位于骨骼肌的中间,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膜,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柔软而富有弹性,在受到刺激时能够收缩。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在人体内骨骼肌接受的刺激来自于神经。当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传染病: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未出过麻疹的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终止。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
(1)控制传染源。由于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已达到最强程度。因此,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并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3)保护易感人群。人们进行的预防接种,就很好地起到了保护易感者的作用。易感者也应注意不要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
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人类常见的传染病
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四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四者的比较见下表。
种类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分 传播途径 常见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黏膜和肺 飞沫、空气 流感、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 饮水、食物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蛲虫病
血液传染病 血液、淋巴 吸血的节肢动物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出血热
体表传染病 皮肤及体表黏膜 接触 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易错点:
误认为传染病的传染源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属于病原体,而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与免疫知识梳理:

 

艾滋病
(1)艾滋病的全称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根据其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为AIDs,简称为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主要存在于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乳汁和尿液中。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流行的首要传播方式。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3)艾滋病的预防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阻断传播途径,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①防止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接触。
②禁止滥用注射药物,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及药物。
③加强对血制品的管理,应尽量减少输血,或采用血液成分和衍制品,以代替全血和血浆。
④供血者应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体阳性者禁止供血、供精或作器官、组织移植。
⑤不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公用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⑥女性艾滋病病人应避免妊娠。
⑦对病人废弃的物品需要做消毒处理。
⑧医务人员和检查人员,应避免被病人用过的针头或机械刺伤;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污染物。
特别提醒: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发现相似题
与“马路上,一辆汽车超速行驶,值勤交警立即发现了异常,果断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