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也有统一的趋势,各统治者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国家。据此回答:
    ①结束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是哪一朝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朝时期的前几位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共同的地方在哪里?唐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和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那几个?它们与两宋的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什么制度?当时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什么?后来这种制度什么时候被废除?此后代替这种制度发挥作用的是哪些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主要有哪三个?简述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西藏、新疆地区采取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山东省期末题历史问答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也有统一的趋势,各统治者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国家。据此回答:①结束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是...” 主要考查您对

南北方统一与隋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天可汗

开元之治(唐玄宗)

辽的建立

西夏的建立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

金的建国

宋金和议

元朝的疆域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立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设置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南北方统一与隋朝的建立
  • 贞观之治
  • 女皇武则天
  • 天可汗
  • 开元之治(唐玄宗)
  • 辽的建立
  • 西夏的建立
  •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
  • 金的建国
  • 宋金和议
  • 元朝的疆域
  • 戚继光抗倭
  •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立
  •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设置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他总结了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隋朝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风雨飘摇。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的特点:
短暂而繁荣
 

秦朝和隋朝的对比:
1、相同点:
(1)结束了分裂,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隋灭陈完成统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秦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3)都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秦代万里长城,隋代的大运河。
(4)都因为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5)都为后继王朝提供了经验教训,奠定了后世王朝繁盛的基础。汉代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注重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上汉承秦制,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唐代统治者吸收隋亡教训,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与民休息,政治上继承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了“贞观之治”。
2、不同点:
(1)取得政权和统一的方式不同:秦始皇是王位继承取得政权,横扫六国而完成统一;隋朝是杨坚代周建立政权,灭陈完成统一。
(2)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秦朝是封建社会的初期,隋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
(3)治国的重点不同,影响不同。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法家思想治国;隋朝学习儒家,以儒家为思想治国。
(4)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同:秦代“焚书坑儒”,隋代“科举制”大量选拔庶族人才。


隋朝的政策:
 
隋朝的疆域:
 

隋朝对的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1.完成统一,结束分裂,为唐代和以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继承了均田制,租调制,为唐代沿用并且革新,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继承发展了府兵制,并为唐代做沿用完善。
3.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后世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4.隋末暴政为后代王朝的统治者提供教训,为“贞观之治”奠定基础。
5.隋朝政治经济繁荣强盛,开启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比较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和唐太宗统治政策:
 



“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间的战争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事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太宗的政策
1、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
(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2、经济上: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3、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贞观新政:


如何看待封建的“盛世”
1.封建的“盛世”的局面出现时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无论哪一朝代的封建“盛世”,都需要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可见“盛世”的局面来之不易。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所谓的“兴盛”都是相对于严重的混乱而言的。因此,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封建“盛世”的局面都不可能持续长久,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下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奢侈腐败,从而消耗了国力,导致混乱最终使国家衰败。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原因,发人深醒。




武周革命:
指武则天代唐自立为皇帝,建立武周政权一事。唐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另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但是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690年,武则天再废睿宗,宣布改唐为周,自称皇帝,以洛阳为神都,改元天授。武则天是历史上仅有的一名女皇帝。

武则天的政策:
1.武则天通过高宗下诏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为“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上打击士族势力。
2.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规定以农业的业绩的好坏作为地方州县官吏的升降标准。
3.进一步发展科举制,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
4.创立了“自荐”和“试官”的制度,鼓励官吏和百姓自荐,以求进用。许多有才能的人被破格录用,例如名相狄仁杰和姚崇等。


武则天:
 



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做了15年皇帝,劝课农桑,社会生产得到很大提高,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他破格提拔的人才如姚崇宋璟等,也成为了唐玄宗的时期的名臣,但是她滥用酷吏,错杀了很多好人;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膨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且大肆修建佛像,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天可汗”:
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政策,在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政府皆给予官职。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家属,赐给良田美宅。这对北方各族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突厥各部首领凡来到长安的,都拜为将军(武官,在大将军之下)、中郎将等官。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廷上可以看见突厥酋长带刀守卫,突厥人身着官服。
唐太宗改变了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所以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在唐太宗巩固边疆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将领和首领起了很大作用。
开元之治:
唐玄宗开元(715-741)年间,任命姚崇、宋璟等人为相,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压制佛教势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土地兼并;重视文化教育和发展。这些措施是的开元年间的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募兵制:
唐玄宗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巩固统治,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除赋役。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对比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 募兵制
来源 农户服兵役 自由招募丁男
性质 兵农合一 职业士兵
武器粮食来源 自己准备 国家供给
兵将关系 兵将分离 兵将隶属
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形成了割据局面

开元年间的改革与“开元之治”:
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武则天时期的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
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武周时即选官滥杂,造成了政府开支急剧增加。玄宗即位后,开始裁汰冗官,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在此基础上,玄宗比较严格地控制着地方官吏的铨选,对官员加以复试,不合格的就被淘汰。还颁布《大唐六典》行政法则。
2.抑制食封贵族。针对国家的租调被是封贵族私家侵吞,唐玄宗规定封家的组调统一由政府征收,禁止封家向自己的封户催索或者放高利贷。
3.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时期崇佛过度,佛教的势力得到了恶性发展,僧尼数量膨胀,而且僧尼不服役纳税,造成了政府税收流失。唐玄宗下令淘汰天下僧尼,禁止新造佛寺和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这些措施抑制了佛教势力。
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修建了56个农田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官府仓库了的粮食堆积如山。
5.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开元年间,学习得到发展。玄宗还命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


唐玄宗:
 

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的形成的原因和给人们带来的历史启示:
1、形成原因:
(1)隋朝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2)唐初统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如唐太宗在位时期,善于用人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调整统治的政策和措施,为唐朝前期繁盛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3)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以及发展生产的努力。
(4)人民安居乐业后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为唐朝前期的繁盛做出了重大贡献。
2、历史启示: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3)统治者的个人作为也十分重要。

辽的建立:
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916年至1125年,持续了209年。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


辽的政治制度: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耶律阿保机提倡农业,逐步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依照汉族的法律制定法律条文,命人依据汉字形状来制定契丹文字。在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的统治时期,契丹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来,契丹该国号为辽。
辽朝统治者采用“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朝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辽朝疆域:
 

契丹的历史: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后来,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


西夏: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西夏的制度:
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大权。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还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西夏既吸收了汉文化,又保留了党项族的风俗,如各部酋长行猎,有所获则围坐而饮,割鲜为食。西夏的官职分为汉制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汉制官职由党项人和汉人分别担任,党项官职专授党项人。军事制度仍然保持部落兵制度,全民皆兵,军队不脱离生产。带兵的官就是部落首领。
西夏的地理位置:
 

党项族的起源: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势力逐步膨胀起来。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迁移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公元985年(雍熙二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公元996年(至道二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澶渊之盟: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


宋与辽的和战:
宋太宗统一中原和南方后,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宋军包围了幽州城,并在高粱河向辽的援军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负伤中箭仓惶逃走。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趁着辽朝内部矛盾重重,宋太宗再度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结果,出了中路军全身而退外,其余均被歼灭。从此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开始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
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双方在澶州议和,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澶渊之盟后,宋辽的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宋辽边疆的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宋与西夏的和战:
元昊称帝都,与宋朝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于是元昊请和。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送每年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檀渊之盟:
 


猛安谋克制度:
金朝实行的军民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猛安谋克原来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阿骨打加以发展和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户平时实行从事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兵械,以猛安谋克为单位应征出战;猛安、谋克作为地方行政官员,分别于防御州、县官员职掌相近。猛安谋克是具有女真特色的地方基层组织。
金的建立:
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
为了解除民族压迫,1114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了初步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的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辽朝灭亡:
阿骨打建国后,国力迅速增强。那时的辽政权由于政治腐朽,剥削苛重,各族人民起来不断反抗。阿骨打屡次兴兵攻辽,削弱了辽的力量。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金朝的疆域:
 

女真族:
女真,又名女贞、女直,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统治中国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少数的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宋金和议:
由于南宋以主和派占了上风,苟安东南,金朝经过几次南下教训也无力南下,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确定下来。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民族的交流。后来,宋金之间有进行了几次战争,但是金朝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的状态。后来,金把都城迁到可燕京,改名为中都。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存在。
2.和战交替。两宋政权多次同少数民族政权交兵,但最终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形成和议局面。
3.民族矛盾突出。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辽、西夏、北宋、南宋、金都是亡于其他民族政权的进攻,但在战争后又形成了较长时间和平的局面,使民族矛盾得到相对缓。
4.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绍兴和议的评价:
绍兴和议是南宋王朝力求偏安的屈辱投降条约。消极作用(绍兴和议是南宋政府向金乞降的结果,是"不平等"的.绍兴和议最具屈辱性。它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屈辱) 。
积极作用(确立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在客观上也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一个长时期相对安定和平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南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


元朝的疆域:
元朝统一后,疆域空前广阔,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
元朝的疆域:
 

元朝与四大汗国:
成吉思汗曾经发下宏愿:“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所以他和他的孙子忽必烈东征西讨,一直打到了今天欧洲的多瑙河一带,创造了元朝广阔的疆域,我们看元朝疆域图,不禁会慨叹元朝的疆域之广大,同时也会有疑问:地图上出现的四个汗国确实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的,没有划进元朝的版图,他们和元朝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这四个汗国被称为“四大汗国”因为蒙古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所以以中国的元朝帝国为大汗辖区,另外,还有服从大汗宗主权的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在世时,把占领区分成三个“兀鲁恩”,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术赤封于封于钦查、花剌子以及康里国故地,今天咸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皆属之。由于术赤早死,这一封地归于其子拔都,称为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和畏兀儿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来称察合台汗国。三子阔窝台封于乃蛮故地,今鄂毕河上游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皆属之,后来称阔窝台汗国。伊儿汗国:伊儿汗国,又称伊尔汗国或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是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
四大汗国在研究蒙古和元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有的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绕不过对由四大汗国所组成的超级帝国的研究。他们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实际上又各自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大汗国是蒙古统治者逐次在西征胜利中扩张领土的结果。四大汗国的出现,是蒙古族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戚继光抗倭:
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如何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1)戚继光抗倭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并且和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3)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2、评价: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
 


明朝中叶倭寇形成的原因:
1.中国倭寇盛行时期正是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和日本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连年的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
2.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长,对中国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
3.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中国大陆视为利薮。
4.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分赃。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性质:
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领导这场斗争的郑成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原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残酷的屠杀和奴役当地人民,并以台湾为据点经常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2.经过和结果: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康熙帝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只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1683年,康熙帝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克塽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为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流求即今台湾,隋、唐、宋代一直称台湾为流求。
3.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也就是台湾。
4.明朝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台湾,今天台湾的淡水、基隆两城就是郑和命名的。
5.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6.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郑成功收复台湾:


如何评价康熙帝收复台湾:
众所周知,郑成功从荷兰的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而康熙帝收复台湾,于民族大义上来说,是否是正义的呢?
有人说,郑成功尊明抗清,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仅仅是征服明朝的残余而已,于民族大义来说没有正义性。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一直遵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正统,进行抗清斗争。可见,他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多次推辞了南明政权的封王。可见他一直忠心于汉政权,没有任何独立的意思。但是,后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然而实际上郑经的政权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因此,康熙帝出兵金门,收复台湾,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主完整,因此也是正义的战争。

雅克萨之战:
清朝初期对沙皇俄国的自卫反击战。17世纪中叶,沙俄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筑城盘踞。清军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议和警告,而沙俄不但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反而加紧扩张。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军队,对沙俄侵略军发起自卫反击战,两次在雅克萨大败侵略军,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疆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雅克萨反击战:
1.原因: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侵略军大肆烧撒掳掠,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和当地人民的的安全。
2.经过:康熙帝率军亲征,于1685年和1686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己反击战,重创俄军,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
3.结果: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肯定了我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河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4.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5.意义:雅克萨之战,收回了被沙俄长期侵略的国土,在一定时期内阻止了沙俄继续侵略,保卫了祖国北部边疆。是清朝前期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雅克萨之战:
 

达赖:
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全称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年),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班禅:
班禅额尔德尼,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班禅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博学)和藏文“禅波”(意为大)的简称。西藏人一般相信班禅是“月巴墨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达赖喇嘛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满清君主是文殊菩萨化身。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词,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其驻跸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

清朝时期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1)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后来康熙的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雍正时期(1727年),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乾隆帝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由驻藏大臣监督。
2.作用:
清朝统治者对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领土。

请用史实特点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朝中期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布朱丹,唐蕃“合同为一家”。
2.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3.清朝时期册封达赖和班禅,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由中央政府册封。
4.1727年,清政府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加强管理西藏。


金瓶擎签的金瓶:
 


大小和卓叛乱:
18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时,被准部俘虏的维族首领大小和卓先后逃回。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们兄弟纠集其他各部维族上层分子发动暴乱。次年,清朝派军平叛。到1759年,终于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


如何评价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大小和卓“虐用其民,厚敛淫行”,导致了回族人民的不满,所以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战争时正义的,同时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中央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西汉时,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
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的军队驻扎新疆地区,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设置:
新疆地区在清朝初期是由卫拉特蒙古控制,康雍乾三朝平定了卫拉特准噶尔蒙古噶尔丹、策旺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阿穆尔萨纳的叛乱,底定新疆东部。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彻底管辖新疆。蒙古:清太祖时期开始推行有待蒙古和制度性的满蒙联姻政策,将漠南、漠北(喀尔喀)蒙古置于中央统辖之下,乾隆时又完全平定漠西蒙古。归化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设立,管辖内外蒙古。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设置的意义:
清代将军的设置,对维护清朝的国家统一,巩固西北边防,抵御外来侵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割据,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即偏重于军事统治,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缺乏统一性。在有些地区,清政府委派的官员缺乏与少数民族沟通,政令下达受到阻碍。结果,至清朝晚期,随着清朝统治阶层的腐败,新疆问题又日益严重。


发现相似题
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也有统一的趋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