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
    (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惊住)我……我……
    穆(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
    (写文书)
    杨(又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1.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连冬燕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文,然后答题。杨(拉住穆的手)啊!(唱)老天单杀独根草,大水尽淹独木桥,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穆(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 主要考查您对

标点符号

修辞方法

戏剧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标点符号
  • 修辞方法
  • 戏剧阅读
标点符号:
书面上用于表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标点符号分类:
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
点号:
其作用在于: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
①句号( 。)
②问号( ?)
③感叹号( !)
④逗号( ,)
⑤顿号( 、)
⑥分号( ;)
⑦冒号( :)

标号:
其作用在于: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①引号(“ ”)
②括号〔( ) [ ] { } 〕
③破折号( ── )
④省略号(……)
⑤着重号( .)
⑥书名号(《 》〈 〉)
⑦间隔号(·)
⑧连接号( — )
⑨专名号( ____ )

符号:
①注释号( * )
②隐讳号(×)
③虚缺号(□)
④斜线号( / )
⑤标识号(▲或●)
⑥代替号(~)
⑦连珠号(……)
⑧箭头号( →)

初中语文常考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1)引号。
①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对所引用的原话不能作任何修改,间接引用即所谓的“转述”,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引用成语、谚语等,用不用引号都可以,以不用为常。
②重要的或特定含义的词语,也可以用引号。引号一般用双引号。引文之内又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再用双引号,依次类推。后引号和点号连用的时候,如果引文是完整照录别人的话,引文末尾的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前,如果是作为引文者文句的一部分,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后。

(2)破折号。
①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如:象梦一样,我踏上了联邦德国的旅途,到了海涅的故乡——莱茵河畔的杜赛尔多夫。
②还可以表示语意的转折、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例如: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转折)
“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跃进)
“嘟——”火车进了站。(延长)
③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也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科学: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
④破折号还可以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性用法。
例如:网络文学的第一声号角——痞子蔡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注意:如果解释说明的话插在句子中间,就可以在前面后面各用一个,这叫双用。
例如: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象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巴金《灯》)

(3)省略号。
①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
②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

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主要使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
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
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
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
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
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
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
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
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3)拟人:
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夸张:
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5)双关: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
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对偶:
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
①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②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③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9)反问:
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
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10)设问:
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
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顶真:
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
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
①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②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12)互文:
指古代诗文上下文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①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
②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

(13)反复:
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①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②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
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排比:
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①句子成分的排比:
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②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
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

(15)引用:
指人们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名言、典故。
例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说得很有道理。

(16)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
修辞种类及作用:
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及作用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1)反问的特点:
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含修辞的成语来源:
比喻:
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浩如烟海    轻如鸿毛    如胶似漆    挥金如土    味同嚼蜡 
归心似箭    坚如磐石    气喘如牛    胆小如鼠    如花似玉    如履薄冰    如坐针毡 
如狼似虎    从善如流    繁花似锦    视死如归    小肚鸡肠    多如牛毛    势如破竹

拟人:
狐朋狗友    鸟语花香     百花争妍   兔死狐悲    莺歌燕舞    龙飞风舞    春风得意
鬼哭狼嚎     黔驴技穷    山欢海笑   狗仗人势    狐假虎威    龙争虎斗    鸟哭猿啼

夸张:
一手遮天    度日如年   一毛不拔   垂涎三尺     口若悬河   排山倒海    日理万机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一步登天    震耳欲聋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
一落千丈    一目十行   人木三分    胆大包天     气吞山河   恨之入骨    挥汗如雨
火冒三丈    一尘不染    泪如雨下    偷天换日    咫尺天涯   多如牛毛    弹丸之地

借代:
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迫在眉睫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汗马功劳    名落孙山    梁上君子    片甲不留    两袖清风    千钧一发    巾帼须眉
戏剧:
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
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
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外部结构分为幕、场、景等,其任务是根据舞台条件的要求,解决时间和地点的问题。
内部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戏剧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戏剧语言也极富个性色彩。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
1、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统一性等等,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
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2、话剧、歌剧、戏曲剧本,虽然它们各自有一些特异性,但作为戏剧文学,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戏剧文学的特征:
1、戏剧人物逼真,戏剧创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塑造出个性鲜明并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戏剧是通过人物自身的逼真性表演,来完成一种直观性的人物形象创造,其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
2、戏剧冲突尖锐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戏剧冲突是戏剧人物之间的抵触、矛盾和斗争。这种抵触、矛盾和斗争有3种表现形态:直接冲突、社会生活环境的冲突和外部冲突与内心冲突。
3、戏剧场面集中从形式上说,戏剧集诗歌、音乐、舞蹈诸艺术特征在一身,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写作和演出上说,戏剧不像诗歌、散文等极具个人性质,往往需要集体讨论和修改。
4、台词口语化和动作化戏剧艺术的表现力主要是凭借诉诸听觉的语言和诉诸视觉的动作,这是戏剧与生活最为接近的特色。
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既是戏剧体裁的特点,又是从事戏剧文学创作的基本功。

戏剧文学特点和要素:
包括集中性(人物集中、情节集中、场景集中)、舞台性、动作性三个特点。演员、剧场、观众、剧本三个必备要素。

戏剧种类划分: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话剧、歌剧和戏曲外,
2、按照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在古希腊戏剧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中,只有悲剧和喜剧两类,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正剧,当时叫做“严肃喜剧”,也称“悲喜剧”。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悲剧、喜剧和正剧是本来就存在的。在现代戏剧中,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已不那么严格,为数最多的则是正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儿童剧、科学幻想剧等,
4、按照主题、情节分为情节剧、社会问题剧、心理剧等
5、按照篇幅规模分为多幕(或多场)剧和独幕剧、大戏和小戏等。
戏剧作品阅读技巧谈:
戏剧是综合艺术,它是集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剧作家在戏剧创作时,要根据戏剧文学的基本特性来进行创作,这个特性主要是指戏剧冲突、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思想等。反过来,我们在阅读戏剧作品时,就应从作品中的戏剧冲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去品读。
一、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它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
把握戏剧冲突,是阅读鉴赏戏剧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抓住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矛盾的尖锐性。
在戏剧中,一引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织成有声有色、触目惊心的冲突,犹如一对山羊抵角,两只蟋蟀格斗,没有调和的余地。
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周朴园与繁漪、周萍、周冲等人的矛盾。这些矛盾共同作用于周朴园,使周朴园成为了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与周围的人物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冲突。
2.情节的高度集中性。
戏剧要遵守“三一律”。要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社会矛盾,就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在一起,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
如《茶馆》,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出场的人物有70多个,他们用各自的故事,汇成时代的故事,人物之间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3.情节发展的紧张性。
戏剧冲突必须扣人心弦,波澜起伏,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罗密欧得知朱丽叶死亡的消息后,立即买了毒药赶到朱丽叶的墓穴处,决心以死殉情;他凶狠地恐吓鲍尔萨泽,无理地咒骂坟墓。这一个原来性情温和的年青人,一下子却变得如此的暴躁。这是多么地触目惊心,扣人心弦啊!
(二)、抓住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
1.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
这是戏剧冲突的本质。
如《雷雨》中,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意志、封建家长周朴园与繁漪的不同意志,构成了阶级、家庭的冲突。《茶馆》中,精明善良的王利发、耿介正直的常四爷等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在相互撞击中引发着冲突。
2.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中国戏剧常注重抒发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都是侍萍的亲身骨肉,要侍萍答应他们的结合,她既难同意,又无法说出真情。这使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矛盾斗争。
3.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在《茶馆》中,展示的是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混战之时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二、把握作品的主旨
 阅读戏剧作品,要在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时,要看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例如《雷雨》中的冲突有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的冲突,有鲁大海与周萍的冲突,鲁侍萍与周萍的冲突等,在众多冲突中,究竟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呢?冲突的实质是什麽呢?
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冲突的存在和发展。

三、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了解了戏剧冲突,把握了作品主旨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了解作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以把握不同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去分析,例如,《雷雨》第二幕里有一段话,当周朴园说死去的侍萍和周家“有点亲戚”时,鲁侍萍追问一句:“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这一“嗯”一“哦”言简意深,生动的表达出了周朴园的伪善和鲁侍萍的刚强,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体味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因此,体味戏剧语言十分重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一)体味人物语言
1.体味其动作性特点。
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戏剧动作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发自内心的语言上,所以,剧本台词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动作性。
《牡丹亭》中的许多唱词就很有动作性,如“惊梦”中的一段:“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施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她先是沉思,继而整理饰物,接着侧身斜视,惊讶地发现自己被镜子偷映进去,然后徐步香闺。这段唱词包含了许多漂亮的表演动作:转身、抖袖、碎步、凝神等。
2.体味其个性化特点。
戏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情趣,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茶馆》中,唐铁嘴一上场第一句话就是:“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这话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一个油滑而又可怜的江湖相士的嘴脸。
3.体味其形象化特点。
形象的语言易上口,内涵深,也充满着生活气息。
《茶馆》第一幕中,常四爷斥责在兵营当差的二德子只会欺压自己人时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利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话极形象地表现了二德子心直口快,诙趣等性格特点。
(二)舞台说明
阅读戏剧作品时,读者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上,忽略了舞台说明的内容,这未免使得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产生或大或小的缺憾。因此,在阅读鉴赏戏剧时,还应该仔细阅读舞台说明。
上述方法技巧是在戏剧阅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来自于戏剧阅读实践又指导戏剧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戏剧作品时,若能适当运用上述方法技巧,对于我们理解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等很有好处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文,然后答题。杨(拉住穆的手)啊!(唱)老天单杀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