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我国宪法在总纲的第一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二: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深化,由此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十分深刻复杂。从国内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我国总体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受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
    材料三: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正式启动。15年来,园区已经成为一个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开发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成功缩影。园区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教材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法律知识的角度,材料一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说说你对我国总体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位苏州的市民,要关心家乡的变化,应以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取得的成果而自豪。假设你正和同学们在一起畅想、交流着自己的未来,请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江苏中考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田颖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我国宪法在总纲的第一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考查您对

对社会负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艰苦奋斗

迎接社会新挑战: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对社会负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艰苦奋斗
  • 迎接社会新挑战: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也为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发挥各自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社会是一张大网,我们每个人就是这网的一个结点,与我们相连的每一条线都是与他人交往的结果。
我与社会的关系:
①每个人搜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②每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③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陕教版: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①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
③个人离不开社会。

中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①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
②关心祖国建设事业,关心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③关心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献计献策等。
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联。我们要主动去发现,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热爱社会,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你身处困境的时侯,不要悲观,不要抱怨,积极努力,求助社会,终会跨越人生的难关。 但社会生活中也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够给予同情和关心;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能够伸出援手;在共同的事业中能与他人合作;在利益面前乐于与他人分享。

亲近社会的方法:

①关注社会:
A、关注国家大事;
B、关注身边的小事。
②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A、遵守社会公德;
B、遵守秩序和规则,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C、爱护公共设施
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A、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
B、看到别人遭受痛苦和不幸时,要竭尽全力的去帮助救援;
C、参加公益活动,造福社区,造福社会。

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作用:

①有利于祛除孤独寂寞,形成完善的人格;
②能促使人乐观向上,愉悦生活;
③亲近社会,融入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就业难,贫困,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自然环境被污染,权力腐败和社会犯罪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个公民的长期努力。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为什么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
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我国基础差,底子薄,人口众多,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教育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

我们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或树立忧患意识)
①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可以成为我们服务社会的起点。
③我们要学习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也成为一名乐于奉献社会的小志愿者。
我们应该如何融入社会生活:
①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②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高境界。 

中学生应怎样参与社会生活:
①参与社会生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参加社会公益宣传;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照顾老人与儿童;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为灾区捐款,捐物;清理城市的“牛皮癣”;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等。
②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就要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就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总之,一方面要紧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重要性)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②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将增长社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品德,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发展;
对个人:
①知识: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②能力:有利于我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有利于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对他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对社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既培养社会责任感,又能帮助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造福社区,造福社会。 

青少年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只有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①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②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③亲近社会,融入社会,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④我们青少年学生只有胸怀祖国,脚踏实地,投身实践,才能服务社会,有所作为。
⑤青少年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⑥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得出的必然结论;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有: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③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外开放的意义: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②有利于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
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何坚持对外开放
①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②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③总之,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
  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
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政策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
宪法定义: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宪法内容上:
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从效力上看: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②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为子法。
③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
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其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权力受宪法的严格规范和限制。表现在:各级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宪法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规范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两部分。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我国已建立了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其内容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宪法原则及表现:
原则:
1.资产阶级宪法
(1)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观念最先由法国的波丹提出,后来卢梭创立了人民主权学说。
(2)人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
近代分权学说是英国洛克首先倡导而由法国孟德斯鸠所完成的。
2.社会主义宪法
(1)权力属于人民原则
(2)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表现:
1.成文宪法典
宪法典是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大多数国家以一部统一的法典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典的国家是美国。
2.宪法性法律
宪法性法律是指一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不是统一规定在一部法律文书之中,而是由多部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主要有两种情况:
(1)在不成文宪法国家中,有关宪法规定的内容不是采用宪法典的形式,而由多部单行法律文书予以规定的法律。
(2)在成文宪法国家中,由国家立法机关为实施宪法而制定的有关规定宪法内容的法律。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宪法与普通法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
第一,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的问题。
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方面的问题。
例如:刑法规定的是犯罪与刑罚的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是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
第二,宪法的法律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
因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表现在:
1、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2、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消或宣布无效。
第三,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
由于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必须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因而它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不同于普通法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法律一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而宪法的制定则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经过全国各族人民讨论,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可以提出普通法律修正案;
而宪法的修改,则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才可以提出议案。
3、普通法律修正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而宪法的修改则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才可以通过。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都有权修改普通法律,而宪法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修改,其常务委员会无权修改。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阶级本质相同。 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
第二,指导思想相同。 二者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第三,任务和目标相同。 都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遵行和维护的,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年或老年。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应该遵守中国的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
认真学习参考资料里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己做到遵守宪法及宪法下所涵盖的所有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有人做与宪法想违背的事情时,积极上前劝阻。如果自己个人力量不能阻止时,可以采取报警或其它形式的帮助来解决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
1、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领会宪法的精神实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2、宣传宪法,以宪法为行为的最高准则;
3、自觉遵守宪法,依法行使宪法和正确享受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
4、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同一切违宪行为作斗争;


宪法溯源:
“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n,本是组织、确立的意思。
古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帝王的“诏令”、“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欧洲“封建”时代用它表示在日常立法中对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的确认,含有组织法的意思。
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建立了代议制度(当然这种情况在中国先秦时期是没有的),确立了国王没有得到议会(代议机关)同意就不得征税和进行其他立法的原则。后来代议制度普及于欧美各国,人们就把规定代议制度的法律称为宪法,指确认立宪政体的法律。
“宪”、“宪令”、“宪法”等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法”同义,日本古代“宪”也指法令、制度,都与现代“宪法”一词含义不同。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时期,随着西方立宪政治概念的传入,日本才有相当于欧美的概念出现。
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时,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清廷制定宪法,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
1908年中国清政府颁布以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的《钦定宪法大纲》,从此“宪法”一词在中国就成为国家根本法的专用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他的内容包括: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文化是否先进,在于是否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怎样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健康文化:危害身心健康,不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精神文明建设;腐蚀人们的灵魂。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根本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
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当今时代,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反映时代要求的、进步的文化,也有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的态度。
对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如何抵制不健康文化的危害:
学好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举报违法行为。


艰苦奋斗: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
:创业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主张要走艰苦创业之路。

现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②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果的基础和源泉,艰苦奋斗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也要艰苦奋斗;
③现阶段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很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农村,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和边远地区,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文教卫生事业,都还相当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步加以解决。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才能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和力量,鼓舞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特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背景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内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色。
其一,尊重国情
强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过程,是贯穿于这一漫长历史阶段始终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
其二,强调模仿作用
针对一些党员群众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建立起了领导带头,党员动手,全社会共同行动的有效实施机制,更好地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三,强调反腐倡廉
根据新时期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复杂原因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新形势下的反腐败工作紧密联系,坚持节俭与治理相结合,大力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使广大党员自觉树立起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牢固堤防。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大局,正确分析新时期、新环境和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在全面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内容,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于在新时期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认识,做出了一系列科学判断和重要论述。

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
①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精神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
②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③无论什么时代,艰苦奋斗精神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
④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青少年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它是成就任何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②它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③它是由激烈的国际竞争决定的。
④它是由实现共同理想的目标长期性、艰巨性决定的。

中学生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从日常生活做起。
①要努力学习,积极完成自己的学业;
②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贪图安逸;
③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要遇事迎难而上,不要畏难而退;
④工作上要不畏艰难,勤勤恳恳,意志坚强。

勤俭节约: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体现。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节俭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提倡的美德。勤俭节约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仍需大力提倡。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是治国安邦之道;
③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法宝;
④是做人的美德;
⑤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富裕年代,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
⑥作为中学生,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勤俭节约有益于个人成长,追求奢华不利于个人成长。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要真正做到爱岗就业,首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要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奉献社会,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


艰苦奋斗的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罗素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注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所以说21世纪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要用20年时间,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天地。

具备团队精神,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已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
新时代,需要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和农业科技队伍。

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我国作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人才。人才是多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国家的建设需要各种人才。

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
①创造能力。
②学习能力。
③合作能力。
④竞争能力。
⑤抗挫折能力。
怎样才能适应祖国建设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了适应祖国建设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身心素质,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我们要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青少年应怎样成为有用的人:
①成功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
②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青少年应怎样不懈追求,去实现人生意义:
①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珍惜在学校的机会。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强了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确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了主动力学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
②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争取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③不断为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④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⑤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我国宪法在总纲的第一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