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政治

首页
  • 论述题
    2012 年 11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这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材料一: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总体布局问题一直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既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同时对总体布局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不断完善。

    (l ) 结合材料一,从生活与哲学“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历程的认识。(9分)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部分。当前,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部门职能交又、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2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8分)
    材料三:党的十八指出,要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 GDP 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不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 GDP ,忽视将速度、效益统一,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了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而且老百性怨声载道。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指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现,追求“绿色 GOP " ,不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时的假政绩,坚持求真务实,切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3 )请结合上述材料并从“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角度说明怎样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 9 分))

    本题信息:政治论述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2012 年 11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这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材料一: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经济...” 主要考查您对

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实践及其特征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真理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客观
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


追求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性 理解 误区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理解 原因 误区 方法论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发现相似题
与“2012 年 11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