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11年1月18~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访问中,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中关两国应继续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寻求和扩大互利合作,向全球市场发出积极有力信号。中方愿同美方开展全面经济合作,相向而行缓解贸易不平衡,共同倡导自由贸易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尽快取得实质进展。
    材料二:胡锦涛此次访美,意义非常重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看到双方合作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双方之间存在的竞争。所以我国既要充分抓住中美关系发展的机遇,又要敢于迎接挑战,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中美共同倡导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政治生活》角度,就我国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2011年1月18~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访问中,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中关两国应继续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寻求和扩大互利合作,...” 主要考查您对

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和平与发展

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竞争

中国的外交政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科学发展观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 和平与发展
  • 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竞争
  • 中国的外交政策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科学发展观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基本介绍: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主要内容: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思想: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地位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的战略思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C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含义: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含义:

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不同点 标准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生活质量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势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消费的内容不全面,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发展状态  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在全国也没有全面达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不小 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
相同点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国民生产总值与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比较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区别 含义不同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标准不同 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以国界为准
联系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GNP-(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大指标的意义:都是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都能把三大产业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国民生产总值以国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国民,不管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成果都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以国土为计算范围,只要其经济活动在本国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国外净要素收入,一般是把本国或地区公民在国外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减去外国或地区公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国外要素净收入大多为正数,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为负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
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内容

(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①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3、全面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国际关系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理解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1)复杂的国际关系。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 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应当遵循的义务。
①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②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实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3)要求: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国际关系:


和平问题含义:

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含义:

指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 发展问题
含义 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重要性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化问题的解决必要的前提 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制约因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突出问题 恐怖活动、毒品问题最突出的问题: 南北发展不平衡
解决途径  ①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效途径: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内容 政治上 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 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 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 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影响 中国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的原因:

第一,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第三,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和平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今世界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问题更加突出。

发展问题的主要问题表现:

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和有效途径:

①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效途径:
A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C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以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为代表。
(2)意义:
①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②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际竞争的实质:

(1)国际竞争的内容: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2)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以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为代表。
(2)意义:①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②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 和平与发展。


外交政策的含义: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主要内容:
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A.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 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④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我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努力:

中国致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和谐世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①作为主权国家一定要自觉履行义务,遵守国际法。
②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⑤要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⑥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
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以自己的和谐发展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误区警示:

误区: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注意: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拿原则做交易。
误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赞同和支持,这可以完全避免发展上的障碍。
注意:中国应当和平发展,中国可以和平发展,但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国际反华势力的存在,它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这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会平坦和一帆风顺。


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增强综合国力关系: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理解弘扬民族精神和经济建设没关系:
学生易忽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民族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
①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途径 内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具体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特别提示: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民族文化有一个积淀的过程,民族精神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我们说民族精神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在把握民族精神时,必须与具体时代结合起来。

全面理解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认识误区:

误 区 剖 析
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另外,还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民族精神就能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它不能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中国的发展不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和平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会削弱而只会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比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别 生产目的 文化事业部门是生产公共产品,以国家需要为转移 文化产业部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
资本来源 文化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提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文化商品的资本来源于不同经济成分
机构性质 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以行政方式管理 文化产业机构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
运营机制 事业机构是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维持其生产与服务活动,以寻求最高社会效益为原则 企业的本质是以少投入、多产出、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为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矛盾的
调控方式 对事业单位,国家可以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调控,要求它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怎样为大众提供服务 对企业单位,一般地说,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主要包括法律、税收政策引导和价格杠杆等
作用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 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
联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通过教育获得文化知识,使文化代代相传。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特定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实现教育优先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优化教育结构。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切实实现教育公平。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2011年1月18~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