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物理

首页
  • 填空题
    如图甲、乙和丙是我们做过的一些实验.图甲中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______;图乙中用导线触接电池时,收音机发出喀喀声,说明了______的存在;图丙中水蒸气将塞子弹出,说明了通过______方式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魔方格

    本题信息:物理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如图甲、乙和丙是我们做过的一些实验.图甲中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______;图乙中用导线触接电池时,收音机发出喀喀声,说明了______的存在...” 主要考查您对

电磁波的产生

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热传递)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电磁波的产生
  • 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热传递)

电磁波:
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地传递能量和动量。

电磁波的产生:
电磁波是由时断时续变化的电流产生的。


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就是电磁波谱。如果把每个波段的频率由低至高依次排列的话,它们是工频电磁波、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γ射线。以无线电的波长最长,宇宙射线的波长最短。

无线电波3000米~0.3毫米。(微波0.1~100厘米)
红外线0.3毫米~0.75微米。(其中:近红外为0.76~3微米,中红外为3~6微米,远红外为6~15微米,超远红外为15~300微米)
可见光0.7微米~0.4微米。
紫外线0.4微米~10纳米
X射线10纳米~0.1纳米
γ射线0.1纳米~1皮米
高能射线小于1皮米
传真(电视)用的波长是3~6米;雷达用的波长更短,3米到几毫米。
   
    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透而不被吸收。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而对于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条件: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
(3)热传递方向: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4)热传递的结果: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持续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注意:
(1)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而不是传递温度,更不是传递某种热的物质。
(2)热传递是把内能由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不是由内能多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少的物体。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注意:做功不一定都使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做功是否一定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改变,这要看物体消耗的能量是否转化为物体的内能。如举高物体时,做功所消耗的能量变成了物体的势能,并未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所以物体的内能就没有改变。
如何区别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即内能的变化是由于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引起的,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则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物体内能减小。
    如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功(图甲)棉花燃烧表明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了,也就是说,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了。在这一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弯折处就会发热(图乙),表明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铁丝的内能增大,铁丝内能的增大是由于人对铁丝做了功。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甲、乙和丙是我们做过的一些实验.图甲中小磁针发生偏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