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阅读材料: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 主要考查您对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
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波旁王朝的复辟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康德:
①代表作:《纯粹理性的判断》
②主张:
A强调人的重要性,同时坚持人自律
B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康德的人文主义观点:
1、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论述艰深,思辨性极强,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2、就启蒙运动的思想层面来说,他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其经典表述是“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3、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承认“人生而自由”,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道德的作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显然,他在继承了智者学派以来的人的重要性的同时,兼容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人的道德哲学,这是他在人文主义方面所作的贡献。
启蒙运动历史影响:
①对欧洲: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空前解放人们的思想,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②对法国: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③对世界:启蒙运动波及全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
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
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这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被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言辞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中译本分别于1957年由三联书店和196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蓝公武。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本书分为篇幅很不相称的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其中“先验原理论”为全书的关键和主体,同时也是最难阅读的部分。
18世纪的欧洲哲学界,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两大认识论派别。康德认为认识论问题如不解决,哲学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唯理论,指出莱布尼茨认为不需要感觉经验,仅凭人类的理性思维便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达到真理,是“独断”和荒谬的。康德坚决认为人的心灵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莱布尼茨代表的旧形而上学是虚伪的。康德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他也批评了休谟否认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这实际上是否定科学知识。康德意识到了争论双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双方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双方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于理性。依康德的这一观点,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混乱零散的东西;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因此人们头脑中任何一个科学知识都是这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人类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呢?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并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即使人的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时间”和“空间”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他把“知性”自身规定为包括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个概念或范畴,“知性”活动把这12个概念或范畴运用到直观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这些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识。与“时间”和“空间”相同的是,“知性”也不从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类通过“知性”获得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现象界”的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成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这是人最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力,叫“理性”。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最完整、最高的统一体: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自在之物。”康德断言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因而不能用“知性的概念”去认识。然而,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运用“概念”“范畴”去认识他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证“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认识论学说体系,并骄傲地声称,他在哲学界中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认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说:“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法国大革命爆发:
1.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历史背景)
⑴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
⑵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⑶路易十六的统治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⑷三级会议的召开——导火线(1789、5)
2、大革命的过程(1789、7——1794、7)
⑴爆发:攻占巴士底狱 1789、7、14
⑵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掌权(1789、7——1792、8)
①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②权力机构:制宪议会到立法议会
③改造措施:
A、废除封建特权的法令 八月法令
B、《人权宣言》的内容与评价
C、1791年宪法
⑶第二阶段:吉伦特派当政(1792、8——1793、5)
①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
②权力机构:立法议会到国民公会
③改造措施:
A瓦尔密战役 1792、9;
B国民公会开幕(取代立法议会)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D处死路易十六 1793、1
⑷第三阶段:雅各宾派统治(1793、6——1794、7)
①代表:中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
②权力机构:国民公会
③措施:恐怖政策
(5)热月政变(1794、7)
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
措施:
结束恐怖,建立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维护共和制,建立督政府。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1、第一共和国建立的原因:
①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法国君主政体垮台,为建立共和国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 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是主要原因。
③雅各宾派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积极号召。
④外来武装干涉促使采取更激进的革命措施。
2、建立:1792年,由国民公会通过法案,废除王权,建立法兰西共和国。
广大市民在革命派的激励下,拿起武器奔赴前线,9月20日法军在瓦尔密高地击败普鲁士军队,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同月,经选举产生的国民公会取代立法议会。
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宣布摧毁王权,进一步摧毁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9月22日,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决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
3、演变过程:历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的督政府、拿破仑为首的执政府等阶段 。
4、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拿破仑巩固政权的措施:
1、对内:巩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
① 政治上:确定了以稳定政局为首要任务的政策
②经济上: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采取发放津贴和补贴的方法,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法律上:重视法制建设,注重依法治国《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④文化教育上:建立公立学校和法兰西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评价:上述政策的实施,使法国摆脱了督政府时期出现的困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2、对外:与反法联盟进行战争
对外拿破仑经历了与反法同盟的多次战争。给欧洲的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到1810年左右,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堪称法国敌手的国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盛极一时。到1812年时,拿破仑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第一帝国达到全盛。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原因:
1、连年战争严重影响到国内经济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民族解放战争日益汇成一股摧毁拿破仑帝国的强大洪流。
3、在统治后期,开始向旧制度妥协,向封建王朝看齐。
4、莱比锡战役法军战败。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失败过程:
1、1814年,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流放到厄尔巴岛。
2、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法军失败,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波旁王朝复辟:
1814年3月底反法联军进入巴黎,4月4日拿破仑不得不宣布退位。20日,他被押到地中海中的厄尔巴岛,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1、复辟的原因:
①对外战争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②侵略扩张使民族解放战争兴起;
③向旧制度妥协使帝国危机加深。
2、复辟的经过:
1814年拿破仑战败退位,第一帝国灭亡,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再次复辟。
3、复辟的波旁王朝的措施:
波旁王朝复辟后,因为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使得法国人民难以容忍,10个月后拿破仑奇迹般地逃离小岛,回到巴黎重建帝国。但欧洲封建势力不给拿破仑以喘息之机,他们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决战中,再次击败拿破仑。拿破仑的这次执政仅97天,因而有“百日王朝”之说。接着,拿破仑被押往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死于该岛。波旁王朝在法国再次复辟。
4、结果 :
七月革命爆发,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以奥尔良公爵为国王的“七月王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
1、背景:
(1)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
①逐步强化封建专制制度,维护旧贵族利益
② 强行解散了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试图恢复专制君主制
(2)七月革命 :
①时间:1830年
②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与专制的矛盾)
③结果: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以奥尔良公爵为国王的“七月王朝”。
(3)七月王朝的统治
①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政策:新制定的宪法限制王权,扩大议会下院的权力,取消贵族特权,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③结束:1848年2月,巴黎人民举行起义并基本上控制了巴黎,七月王朝土崩瓦解。
性质:七月王朝是一个赤裸裸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统治:残酷镇压工人运动。拒绝进行政治改革。
影响:
(1)中下层资产阶级因没有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也开始对七月王朝表示不满。
(2)工人也不满。
2.建立(1848、2-1852年):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共和政体,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原因:
① 七月王朝拒绝进行政治改革,残酷镇压工人,阶级矛盾尖锐。
② 1847年欧洲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难。根本上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2)时间:1848年2月
七月王朝:
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被迫承认了一些革命时期发生的变革,包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拿破仑法典等。所以这时的法国统治权虽然掌握在贵族和教士手中,但法国的经济仍然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1824年,法国国王查理十世继位,进行更加疯狂的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强烈不满。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颁布新法令,取消言论自由,解散众议院,进一步提高选举资格,激起全国的愤怒。两天后巴黎人民起义,29日攻占杜伊勒里宫,查理十世逃跑,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他们拥戴波旁王朝旁系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力浦为国王,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资产阶级君主制在法国确立,开始了“七月王朝”统治时期。
七月王朝评价:
(1)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增加了选民的人数,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2)结束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封建地主阶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此后未再出现复辟。局限性:对财产的限制较大,其民主权的扩大只限于中上层资产阶级。如何评价七月王朝的统治?(1)积极意义: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增加了选民人数,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结束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封建地主阶级从此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此后未再出现复辟。
(3)局限性:对财产的限制较大,其民主权的扩大只限于中上层资产阶级,实际上,七月王朝是一个赤裸裸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在“七月王朝”统治下,法国政权掌握在金融贵族手里。根据规定,只有交纳直接税200法郎以上的人才有选举权,交纳500法郎的人才有被选举权。当时法国的3 600万人口中,有选举权的只有20万人。很多工业资本家也没有选举权。金融贵族的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基佐掌握法国政府时期(1840~1848年),法国政治更加黑暗。基佐顽固反对任何改革,对内镇压革命运动,维护金融贵族的利益;对外讨好英国,积极对外扩张。法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1847年以后,对政局不满的资产阶级到处以举办“宴会”为名,进行政治宣传,要求改革。1848年2月22日,当人们准备在巴黎举行一个大型“宴会”时,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23日,更多的巴黎人走上街头,不少国民自卫军也加入进来。巴黎工人、学生和市民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但成果被资产阶级窃取。革命中组成以资产阶级共和派拉马丁为良的临时政府。在工人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国二月革命把1848年欧洲革命推向高潮。11月制宪议会颁布第二共和国宪法。12月举行总统大选,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1852年间12月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二共和国结束。
与“阅读材料: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