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化学

首页
  • 问答题
    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积极开展环保活动.他们对学校所在地的一所化工厂排出的污水进行多次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Zn2+、Hg2+、Fe3+、Cu2+四种金属离子,如不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防止汞污染并回收铜,同学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污水
    NaOH溶液,过滤
    沉淀
    CuO
    H2,△
    Cu
    方案二:污水
    过量铁粉,过滤
    滤渣
    CuO
    H2,△
    Cu
    方案三:污水
    过量铁粉,过滤
    滤渣
    本题信息:化学问答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本试题 “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积极开展环保活动.他们对学校所在地的一所化工厂排出的污水进行多次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Zn2+、Hg2+、Fe3+、Cu2+四种金属离子,如...” 主要考查您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的性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碱的性质
    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



    不同化学实验现象: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1)放出大量的热。
    (2)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
    (3)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光、二热、三生成)
    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再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受热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烧);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
    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
    (1)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
    (2)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3)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4)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
    主要包括反应物(液态)的物质和颜色变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
    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五忌” :
    化学实验现象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能够感觉列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应注意“无忌”。

    1.忌把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表述颠倒表述实验现象,要按照现象的先后顺序进行表述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不能表述成“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热量,火星四射”,因为学生首先观察到的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最后才发现“生成一种黑色物质”。

    2.忌把物质的名称当做实验现象物质的名称是根据实验现象、数据、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的,通过外表现象是“看”不出来的。因此,在描述现象时,切不可把物质的名称当作实验现象。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但不能说生成氧化镁。

    3.忌把实验结论当成现象实验结论需要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才能总结出来。在物质的鉴别时要根据实验现象才能确定物质,而不能没有现象直接得出结论。如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时,不能直接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应该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的物质是二氧化碳(结论),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是氧气。

    4.忌表述现象表面很多化学反应的现象十分复杂,有些现象易被忽视,导致在表述实验现象时顾此失彼,给实验分析、推断结论带来困难。

    5.忌把“白色”与“无色”混淆白色是指物质对光的反射所产生的一种视觉现象,而无色则是光能全部透过物质所产生的现象。如纯水是无色液体,氧气是无色气体,碳酸钙沉淀是白色的等。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近几年的各地实验题侧重考查对实验进行设计、分析和评价,其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对验方案设计和评价的命题主要有:
    ①给出正确的实验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
    ②给出实验的目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达到实验的目的:
    ③给出实验方案,评价实验的合理性,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正确性。
    ④改进实验方案。
    ⑤根据已知实验,设计对比实验对某问题进行探究。
    ⑥在探究实验中,对某一环节或某一步骤进行评价。

    1.实验方案的设计
    (1)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是指存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之前,实验者依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原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性。实验原理要科学、正确,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器材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要以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其他学科知识为依据,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正确性
    ②可操作性,在设计实验时,从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操作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要具有可操作性
    ③简约性。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原料容易获得且价格较低、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操作比较简便、操作步骤简便易行、实验时间比较短。
    ④安全性,设计实验时,要考虑药品是否安仝无毒,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爆炸、污染环境等。

    (3)实验设计的类型
    ①制备型实验设计。
    ②性质型实验设计。
    ③验证型实验设计。
    ④计算型实验没计。
    ⑤综合型实验设计。

    (4)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①实验名称:明确实验具体要做什么。
    ②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③实验原理:明确实验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反应,要求反应个数少,消耗的原料少,原料利用率高,且反应有利于向目标物方向进行。
    ④实验装置的设计:根据发生的反应选择适当的仪器组成实验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是:


    (5)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①思考问题的顺序
    a.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绿色化;实验现象明显。
    b.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
    c.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其联系。例如,涉及气体的制备和检验时,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②仪器的连接顺序
    a.所选仪器是否恰当,有无多余仪器。
    b.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取有每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处理装置。
    c.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的原则;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经过水溶液除杂质。
    d.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粗口进气,细口出气”等。
    ③实验操作的顺序
    a.连接仪器。
    b.检查气密性。在仪器连接完毕后,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依装置而定,但关键是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
    c.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方案的评价
    以批判的思维方法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装置设计从某角度否定、排除不合理或不是最优的方法,选择、创新更好的方法,即实验评价。
    (1)实验方案的评价原则
    ①原理正确。设计实验方案要根据化学变化规律和化学实验原理,确保原理正确。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的药品中一定要含氧元素,经过化学变化才能制出氧气。
    ②操作可行。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实验操作确实具有可操作性。如: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多种,如果将木炭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确实能生成二氧化碳,但不便于操作,无法控制反应物的量,也不便于收集
    ③装置简单。设计实验时,如果能用多套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选择最简单的实验装置,选择最简便的实验步骤。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用高锰酸钾,也可以用过氧化氢跟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当然选择后者,因为后者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④经济合理。原料一般要求廉价、易得。 ⑤安全环保。进行实验所选药品尽量无毒,实验过程要安全且不造成环境污染。

    (2)实验方案评价的主要类型
    ①对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可行是方案的第一要素,评价方案时应注意从原理和操作两个方面分析方案是否可行:一是理论上要科学合理,二是操作上要简单可行。
    ②从经济效益角度进行评价: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是否切实可行。
    ③从环保角度评价:防治污染的根本途径是控制 “三废”的排放。在对方案进行评价时切不可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件。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内容框架:


    定量实验设计和综合实验设计:
    1.定量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荻取有关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并推理出结论定量实验设汁要精密一些,要尽可能避免一些误差初中常见的定量实验有:分子组成测定、混合物成分含量的测定、物质溶解度的测定、气体体积的测定等

    2.综合实验设计综台实验设计是指通过实验验证多个问题,其特点是多步操作.装置复杂、现象多样。常见的有对某气体从制取到组成、成分含量、性质、尾气处理等多项指标进行实验检验和验证: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将其组合起来制取气体、去除杂质、验证性质等。

    3.开放实验设计试题从提出问题、实验的方向、仪器的选择、装置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到结论的推理是完全自主完成的.
    解答此类试题,过程要合理且完整,方法简便,现象叙述要准确,推理要符合逻辑。

    化学定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三个定量实验:一是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二是用量筒时取液体的体积,三是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

    (1)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引起误差
    ①天平没有平衡引入正负误差。
    ②物码错位引起误差。正确放置:左物有码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错位放置:左码右物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量筒量取液体时引起误差

    ①量取液体量与量筒的大小不匹配如量取10mL.液体用10mL.量筒即可,如果用 50mL量简或100mL。量筒会引起误差。
    ②观察量筒液向引入误筹如果俯视观察凹液面(沿A线) 观察值>实际值如果平视观察凹液面(沿B线) 观察值=实际值如果仰视观察凹液面(沿C线) 观察值<实际值

    (3)pH试纸测定溶液pH引起误差pH试纸在测量前用水润湿相当于将溶液稀释,如果测定酸性溶液,pH偏大;如果测定碱性溶液,pH 偏小。
    概述:
        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即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金属的上述特质都跟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有关。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铂、银、铋以游离态存在。金属矿物多数是氧化物及硫化物。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金属之间的连结是金属键,因此随意更换位置都可再重新建立连结,这也是金属伸展性良好的原因。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只显正价。

    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
    大多数金属在常温下是固体,具有金属光泽,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金属物理性质的特性:

      不同的金属有其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呈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汞是液体;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见下表。
    稀盐酸,过滤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比较
    导电性
    密度
    熔点
    硬度

    用途:
    钛和钛的合金:可用于制造喷气发动机,轮船外壳,反应器和电信器材。
    锌:锌镀在铁的表面,以防止铁被腐蚀;锌还常用于电镀、制造铜合金和干电池。
    铜:制造电线、电缆和各种电器。
    铝:来冶炼高熔点金属;导电性仅次于银和铜,常用于制造电线和电缆。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①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实际运用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②应用举例
    a.日常生活中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这是因为铁的硬度比铅大,并且铅对人体有害。
    b.虽然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由于银的价格比铜高得多,所以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c.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这是因为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高温时钨丝不易熔化;而锡的熔点最低 (只有232℃),如果用锡制灯丝,只要一开灯,灯丝就会断开,灯泡不能发光。 d.铁制水龙头要镀铬,这是因为镀铬既美观,又耐腐蚀,可延长水龙头的使用寿命。
    e.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其他金属,如温度计中的液态金属汞、干电池的锌皮、热水瓶内胆上镀的金属银等。
    金属的化学性质:
    常见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也能与盐酸,硫酸及盐溶液反应。

    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和氧气的反应
    金属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方程式
    常温下表面逐渐变暗。点燃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生成白色固体
    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
    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2Mg+O22MgO
    常温下,铝表而变暗,生成一
    层致密氧化膜,保护铝不再被腐蚀
    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3O22Al2O3
    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变冷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Fe3O4
    加热,生成黑色物质,在潮湿的
    空气中,生成铜绿而被腐蚀
    加热,生成黑色固体 2Cu+O22CuO
    即使在高温也不和氧气反应 ——
    结论 大多数金属都能喝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

    2.金属与酸的反应
    盐酸 稀硫酸 反应现象(两种酸中相同)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反应比较剧烈,产生大量
    气泡,溶液仍为无色,生成
    的气体能够燃烧,并且产
    生淡蓝色火焰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H2
    Zn+2HCl==H2↑+ZnCl2 Zn+H2SO4==ZnSO4+H2 反应缓慢,有气泡产生,溶
    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并且
    产生淡蓝色火焰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不反应 不反应

    3.金属与盐的反应
    将锌片、铁丝、铜丝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CuSO4溶液 AgNO3溶液 NaCl溶液
    锌表面有一层红色金属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Zn+CuSO4==ZnSO4+Cu
    锌表面有一层银白色金属析出
    Zn+2AgNO3==Zn(NO3)2+2Ag
    无变化,不反应
    铁表面有一层红色金属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Fe+CuSO4==FeSO4+Cu
    铁表面有一层银白色金属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Fe+2AgNO3==Fe(NO3)2+2Ag
    无变化,不反应
    无变化,不反应 铜表面有一层银白色金属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2AgNO3==Cu(NO3)2+2Ag
    无变化,不反应

    易错点:
    一、(1)一般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也叫活泼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如铜、银与盐酸、稀硫酸都不反应。
    (2)浓硫酸和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因为它们有很强的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最前面的金属如K、 Na活泼性太强,放入酸溶液中首先跟酸发生置换反应,过M的金属会继续跟水发生剧烈的反应。
    (4)铁与非氧化性酸反应时,始终生成亚铁盐 (Fe2+)。
    (5)金属与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大。

    二、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相隔越远,反应越容易发生。
    (2)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盐必须能溶于水,不溶性的盐与金属不反应,如AgCl难溶于水,Fe和AgCl不反应。
    (3)不能用活泼的金属K,Ca,Na,与盐溶液反应,因为K,Ca,Na。会先与H2O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金属与酸的反应不一定属于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般情况下,较活泼的金属跟酸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但由于浓硫酸(或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金属与浓硫酸(或硝酸)反应时,生成物相对比较复杂。这类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铝和锌的抗腐蚀性:
    1.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对铝起防护作用。

    2.锌与铝的抗腐蚀性相似,也是在金属表面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锌保护膜。
    碱的定义:
    碱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碱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可用通式R(OH)n表示。从元素组成来看,碱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属于碱。除这两种碱外,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的氢氧化铝[Al(OH)3)。
    (2)晶体(固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表而潮湿而逐步溶解的现象叫做潮解。氢氧化钠、粗盐、氯化镁等物质都易潮解,应保存在密闭干燥的地方。同时称量 NaOH固体时要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防止 NaOH固体潮解后腐蚀天平的托盘。
    (3)熟石灰可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

    碱的通性
    碱的通性 反应规律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碱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
    碱与酸反应 碱+酸→盐+水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复分解反应
    碱与某些盐反应 1+盐1→碱2+盐2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
    复分解反应
    碱+铵盐→氨气+水+盐 NH4Cl+NaOHNaCl+NH3↑+H2O 复分解反应

    常见的碱有NaOH、KOH、Ca(OH)2、氨水的特性:
    氢氧化钠(NaOH)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这是因为它有强腐蚀性。NaOH是一种可溶性强碱。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作碱性气体(如NH3)或中性气体(如H2、O2、CO等)的干燥剂。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固体。NaOH溶液可以腐蚀玻璃,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的玻璃塞,只能用橡胶塞。

    氢氧化钙[Ca(OH)2]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Ca(OH)2也有腐蚀作用。Ca(OH)2与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常用于检验CO2。 Ca(OH)2+CO2=CaCO3↓+H2O Ca(OH)2能跟Na2CO3反应生成NaOH,用于制取NaOH。反应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氨水(NH3·H2O)是一种可溶性弱碱,NH3溶于水可得氨水。有刺激性气味,有挥发性。将氨气通过盛放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氮气、水和铜,其反应方程式为: 2NH3+3CuO=(加热)=3Cu+N2↑+3H2O,说明氨气具有还原性。
    此外,KOH、Ba(OH)2也是常见的可溶性强碱。不溶的碱大多是弱碱,如:Fe(OH)3、Cu(OH)2等。他们的共同性质是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比较
    俗名 苛性钠,火碱,烧碱 熟石灰,消石灰
    颜色、状态 白色,片状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
    溶解性 易溶于水,易潮解,溶解时放热 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纺织、印染工业等;生活中用于除油污 用于建筑工业,制漂自粉,改良土壤,配制农药等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比较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跟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跟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Ca(OH)2+SO3==CaSO4+H2O
    跟酸发生中和反应
    2NaOH+H2SO4==Na2SO4+2H2O
    跟酸发生中和反应
    Ca(OH)2+H2SO4==CaSO4+2H2O
    跟某些盐反应
    2NaOH+CuSO4==Cu(OH)2↓+Na2SO4
    跟某些盐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

    几种碱的颜色和溶解度
    颜色 溶解性
    NaOH、KOH、Ba(OH)2 白色 易溶
    Ca(OH)2 白色 微溶
    Mg(OH)2、Al(OH )3、Fe(OH )2 白色 难溶
    Fe(OH )3 红褐色 难溶
    Cu(OH)2 蓝色 难溶

    概念性质的理解
    ①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要防止沽到皮肤.上或洒在衣服上。如果不慎将碱液沽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②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而氧化钙溶于水放热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化学变化;生石灰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③由于NaOH易潮解,同时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变质,所以NaOH必须密封保存。
    ④保存碱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胶塞、不能用玻璃塞,以防止长期不用碱溶液,碱溶液腐蚀玻璃造成打不开的情况。
    ⑤只有可溶性碱溶液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但不溶性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Mg(OH)2中滴加无色酚酞,酚酞不变色。
    ⑥盐和碱的反应,反应物中的盐和碱必须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难溶物、气体或H2O。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碱不稳定,分解为NH3和H2O。
    ⑦碱与酸的反应中碱可以是不溶性碱,如 Cu(OH)2+H2SO4==CuSO4+2H2O。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鉴别:
    NaOH与Ca(OH)2的水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故鉴别NaOH和Ca(OH)2不能用指示剂,通常情况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鉴别NaOH和Ca(OH)2
    方法一:通入CO2气体,NaOH溶液与CO2气体反应后无明显现象,但Ca(OH)2溶液即澄清石灰水与 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方法二:滴加Na2CO3溶液或K2CO3溶液,NaOH溶液与K2CO3,Na2CO3溶液不反应,但Ca(OH)2溶液与 Na2CO3、K2CO3溶液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Ca(OH)2+ Na2CO3==CaCO3↓+2NaOH,Ca(OH)2+K2CO3 ==Na2CO3+2KOH。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将二氧化碳气体直接通人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很难直接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要判断二氧化碳气体确实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
    (1)检验产物的方法:验证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检验碳酸根离子是否存在。通常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是:
    方法1:取样,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
    方法2:取样,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上述两种方法其实也可以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而且方法I还可以用于除去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2)改进实验装置,通过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如:

    所选装置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 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 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烧瓶内
    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 集气瓶中,NaOH溶液中的长导管下端产生气泡
    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 烧瓶内产生“喷泉” 现象
    F 将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挤入软塑料瓶 塑料瓶变瘪
    G 将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挤入锥形瓶中 小气球胀大


    碱的命名:
    一般读作氢氧化某,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变价金属元素形成的碱,高价金属碱读作氢氧化某,如Fe(OH)3读作氢氧化铁,低价金属碱读作氢氧化亚某,如Fe(OH)2读作氢氧化亚铁。

    氨水:
    氨气的水溶液俗称氨水,主要成分是NH3·H2O,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浓氨水能挥发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NH3。
    氨水显碱性,能使指示剂变色。
    氨水的组成中含有N元素,因此可通过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来制氮肥,其本身也是一种氮肥。在化学实验中一般可用浓氨水做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发现相似题
与“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积极开展环保活动.他们对学校所在地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