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要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观点? (至少三点 )
                                                                                                                                                                 
                                                                                                                                                                 

    (2)列举两条体现平等与关爱为主题的格言
                                                                                                                                                                 
    (3)人与人平等的内涵?
                                                                                                                                                                   
                                                                                                                                                                  

    本题信息:2009年0123期末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曼丽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要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 主要考查您对

宽容、换位、平等、尊重

公平

正义

弱势群体

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宽容、换位、平等、尊重
  • 公平
  • 正义
  • 弱势群体
  • 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宽容指的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以一种谅解和包容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志趣、甚至是别人的过错和冒犯,达到人与人的多样化的共处与合作。宽容是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宽以待人。
在现代社会,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负责与合作,是成功人际交往的条件,是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宽容包括以下内容:
①宽容他人的不同之处;
②宽容他人的不同观点,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③对于他人的成绩、长处和优点,不嫉妒;
④对于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错误或过失,不过分苛责。

宽容他人,悦纳自己:
①宽容是一种美德。
②宽容是一种境界。
③宽容带来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④宽容是有原则的,要讲究策略: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宽容不等于纵容,不等于放弃原则。
⑤悦纳自己:宽容自己就是接纳自己,即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既不要挑剔和苛求自己,也不自惭形秽;既不要妄自菲薄、全盘否定自己,也不要妄自尊大。

作为人,每个人天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平等待人表现为对各种人,无论其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人与人之间平等,是指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集中表现
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①在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
②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人格平等指的是 :
人格,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做人的资格。
①人与人之间在做人的资格上是平等的。
②任何人的人格尊严都不容侵犯。谁都不能侵犯别人的人格尊严,如果严重地侵犯别人人格尊严,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时,也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人格尊严。如果有人严重地侵犯自己,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作为公民,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都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在我国,没有特殊的公民,与没有特殊的权利。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反法律,就要负法律责任。

尊重他人包括:

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就是受人尊重的奥秘。 我们要尊重别人,必须首先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认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做到尊重别人的前提。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①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自由、合法权利、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②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言行和生活方式;
③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创造等。
学会尊重他人,不仅是保证我们学习进步和人际交往成功的需要,更是作为现代青少年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个人组成的。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理解,差异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就可能变成永不休止的战场。所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由理解开始。
理解他人,就是超越狭隘的个人经验和个人好恶,以开放的胸怀去体察他人的处境、感受和想法,从而消除误解与隔阂,造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是指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与言行,理解他人的处境、问题和困难,理解他人的愿望与需要等,并给予关心。
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
①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尊重彼此的个性。
②人非圣贤,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需要得到他人的宽容。“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
③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扬人之长,谅人之过,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④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①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成功交往的秘诀,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
②是人的内在需要。
在宽容,平等,尊重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1、宽容应该注意的是:对人宽容并不等于无原则的纵容。宽容是在不违背是非原则基础上的求同存异。
2、有些现象确实反映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如有的人犯了罪却逍遥法外;有的人侵吞国家财产而富裕,有的人和有的行业搞垄断和特权等。但这些不平等的现象是与我国法律规定相违背的,是我们所反对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弱势群体是对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总称,例如:女性、老年人、未成年人、病人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弱势群体的平等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应该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我们应当平等对待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①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
②民主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但是不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平均分配。
③我们承认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但是不能以此差异和不平等来否认人格的平等,也不能让人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成为歧视态度的根源。
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多方面促进社会平等,保障人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我们始终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一个法制健全、公正民主的和谐社会一定会建立起来,这些与法律相违背的不平等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少。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正常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现象并不反映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而只是反映经济状况的好坏、社会分工的不同、管理制度的必要规定、接受更适合自己的教育等。我们要承认这些差异,正确认识这些的差异。
 正确对待家境贫富、智力差异、父母职务及职业的不同等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①家境有贫富差别,但富裕并不能作为炫耀的资本,贫穷也并不就是一种耻辱。家境的好坏,是经济上的差异,其形成原因复杂,它并不影响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决不能歧视。
②影响智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实践因素。一个智力平平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同样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即使智力低下的人,也不是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
③父母的职务、工作不尽相同,这只是由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的,不能说明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我国各种正当职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光荣的。
如何培养自己的宽容精神
①培养宽容精神需要正确认识自己。
②宽容是良好修养和高贵气质的体现。
③培养宽容精神需要不断求知。
④培养宽容精神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到换位思考。

人人生而平等
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平等待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的基本前提。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在与同学交往时,也不能因为差别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同学。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
自己的某些优势不是自傲的资本;自己的某些劣势也不是自卑的理由。增强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相互取长补短,才是我们应该采取得正确态度。 消除歧视,做到平等待人:
①做到平等待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②做到平等待人,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做到平等待人,要摒除对金钱、权力庸俗崇拜的陈腐观念。
④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各种歧视。

怎样做到尊重他人
①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正当权益、个人隐私、个性特征思想情感、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②不嘲笑、讽刺、挖苦和侮辱他人;
③不轻视或歧视他人;
④尊重他人要求我们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⑤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如何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①我们要平等尊重他人,就必须做到不能以家境的贫富、智力的差异、父母职务地位的不同来论人,绝对不能把这些差异作为我们另眼看人、不尊重他人的理由。
②我们要平等尊重他人,还必须做到不凌弱欺生。
③我们要真正做到平等尊重他人,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了解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理解他人:
①尊重是理解的前提,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
②善意使理解成为可能。理解需要我们设身处地体谅别人的处境和感受。
③达到理解需要积极的沟通,相处中努力做到主动地接近,坦诚的交流,细心的体会。
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实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内涵: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之上。
换位思考的含义: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公平:是比较中产生的,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相应的利益。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失去社会持续发展。
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不公平的表现及危害:
表现:考试舞弊,分重点班,重男轻女,以权谋私,老是喜欢好学生,插队。
危害:①挫伤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破坏健康成长的环境。③破坏社会和谐,制造社会动荡和混乱;④淹没人的道德底线,人际关系恶化。
学习和生活中怎样才是公平:
①在家庭里尊老爱幼,地位平等;
②同学交往中平等的交往,互相帮助。
③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维护公平;
④在竞争与合作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
⑤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权利。

公平待人的意义:
①对社会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是社会责任,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内容。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②对个人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公平学习中常见的误区:
1、公平会抑制人的积极性,所以,公平对社会发展不利。
2、公平是绝对的,所以任何事都应是绝对公平的。
3、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所以,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4、对待社会部公平的现象发牢骚,产生报复心理。
公平是人类的不懈追求:
1.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在日常交往中,对不同的人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2.在商品买卖中,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在司法上,秉公断案,不徇私枉法……这些都是公平的表现。
3.当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如政治生活中,还存在着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现象;
4.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经济收入不平衡的现象。市场经济下还存在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不公平的竞争。
5.在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在就业上,还存在着性别歧视。
6.我国正采取重大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如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干部招聘制度、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建立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等。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的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1.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会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2.正确对待不公平现象的做法:我们应该增加维权意识,关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我们不妨高速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更改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3.学会平等待人:我们追求公平,要求社会与他人公平地对待自己,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是应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权利意识会越来越强,会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追求更高层次的公平。我们在要求别人对我们公平的同时,也要公平地对待他人。

怎样实现社会公平:
①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
②遵循公平原则,实现互惠互利。
③帮助和支持社会弱势阶层和弱势群体,使他们获得较为有利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条件。
④需要国家和全体公民要不断努力,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向公平社会、和谐社会不断迈进。
近几年国家为促进社会公平采取的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
2、利用税收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利用财政,实现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正义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人们只有心怀正义,才可能驱除内心的贪婪、自私和恐惧,敢于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只有维护正义,才能使邪恶无处藏身。维护正义,也就是维护社会的规则和秩序。维护正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
制度的正义:
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有了正义和正义制度,即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正义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国现有条件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制度。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
公平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系统。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良好的法律都是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之上的,都体现着正义的原则,正义是法律的核心。

正义与公平的关系:
当我们参与社会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度来说,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正义对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价值。
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而正义则可以通过制度的制约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便利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可以说,如果缺少正义的支撑,那么社会必须土崩瓦解。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正义的行为和非正义的行为:
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政治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这。
在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坚持真理、关心群众、敬业奉献、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都是正义行为。
反之,违法乱纪、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凌强欺弱、损人利己、破坏公物、浪费资源、偷税漏税等都是非正义行为。


做一个正直的人: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是是非非,我们要认清是非,辨别是非,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在面对是非时,保持清醒和独立;在面对“权势”时,能不委曲求全;在有利益冲突时,勇于主持公道,维护正义,做一个正直的人:
①我们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即人权。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能够奋起抗争;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我们能够声援、救助。
②我们要尊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环境,尊重社会公德。
③我们要尊重自由,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
④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当然,我们是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总之,做有正义感的人,不仅要求我们明辨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华道德境界;去践行,以伸张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会为自身、为他人的正义去努力,更会为集体的正义去奔走,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
关于正义的解释:
1、公正的、正当的道理
《韩诗外传》卷五:“耳不闻学,行无正义。”
《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朱德《过图门江怀朝战》诗:“奋起援 朝 倡正义,雄师百万复 开州 。”
2、正确的或本来的意义
汉 桓谭 《抑讦重赏疏》:“屏羣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
三国 魏曹植《七启》:“览盈虚之正义,知顽素之迷惑。”
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韩诗》:“《齐诗》匡衡一疏,似与 鲁 说不同,而《诗》之正义,亦未明辨以晳。”
鲁迅《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
3、公道正直;正确合理
汉王符《潜夫论·潜叹》:“是以 范武 归 晋 而国奸逃,华元反朝而 鱼氏 亡。故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之。”
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都攻不破的。”
4、旧时指经史的注疏
如:唐代孔颖达等有《五经正义》.张守节有《史记正义》。
由仁慈所引发的仁慈.称为正义.
弱势群体:
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弱势群体包括:
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弱势群体的特征:
第一,弱势群体的成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既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的,如社会的制度安排,生理特征上的健康状况低下,先天或后天残疾等;也有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如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对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歧视。
第二,贫困性是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画等号,但至少是高度重叠的。
第三,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也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这主要是表现在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较低。他们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可能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微弱,他们对利益的表达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在涉及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

弱势群体存在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形成为相对强势或弱势的主体,这些原因主要有:
(一)存在隶属关系
并不单单身份关系会产生隶属关系,某些契约关系同样可以产生隶属关系。劳动关系即属此例,虽然劳动者有出卖或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但是正如哈耶克所言“我们可能是自由的,但同时我们也可能是悲苦的”,由于不是“高度理想”的“强有力的智者”,为了摆脱这种“悲苦”的境况,劳动者通常是不得不成为一名被雇佣者,由此雇主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同时,也获得了对劳动者的支配权,隶属关系也就形成了。
信息不对称
虽然在某些社会关系中,当事人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对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造成二者地位实际上的不平等。
(二)经济力量的差距
在原始社会以后,贫富差距甚至贫富悬殊始终与人类相随。在现代社会,随着具有强大经济力量的垄断组织的出现,现实社会中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力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
儿童、老人、残疾人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虽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整体而言,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甚至传统社会中的观念、歧视,他们往往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三)不良的制度影响
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其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地制造弱势群体。
(四)其他因素
国企结构调整、经济效益下降,下岗职工增多
①是由于当前正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据有关部门测算,“九五”期间全社会剩余劳动力平均每年为1200多万人,今后10年将增至每年1800多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由6%左右增至7%左右;
②是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③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镇的就业产生了很大压力;
④是体制性原因,国企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必然要削减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大量富余人员;
⑤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下降。以上诸因素导致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下岗职工逐年上升。上述因素中尤以后两种原因较为突出。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弱势群体的原因有: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要“优胜劣汰”,这样就使一部分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使人群和富裕者,而使另一部分人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和贫困者;
②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些在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中工作的职工,在调整过程中成为低收入者甚至成为下岗职工。

弱势群体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
(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4)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只能逐步地创造消灭弱势群体的条件。


弱势群体的解决措施:
(一)、促进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
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坚定不移地开放市场,除引进外资外,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社区服务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者改变观念、自主择业,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在就业中,采取灵活的用人制度,组织失业和下岗人员以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时等灵活就业形式搞劳务承包,制定用工制度,并解决好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就业扶持要向贫困群体倾斜,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政府应从财力、物力上支援,振兴当地经济,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反贫困的重要手段。除了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外,还应对其子女的教育费用进行资助或采取减免特困生的学杂费、建立贷学金制度等,以保证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
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缴和拒缴保险金。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四)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为了社会稳定,应把解决失业问题和城镇扶贫纳入宏观调控之内,更有效地对贫困居民进行救济和扶持,应准确掌握失业率、下岗职工的动态情况和劳动争议、劳动关系的紧张程度等,有必要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一套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制度,以便及时调控和采取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形成统一的城镇扶贫管理体系,使扶贫工作制度化、社会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归根结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这是因为:
①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奋斗目标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③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③庄严使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因此,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就成为其目标。
②从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⑤进入新世纪,党继续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⑥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走向胜利的正确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走过了怎样的奋斗历程: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②党领导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③党领导领导人民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③“三个代表”的意义:“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④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⑤是统一的整体(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⑥地位及作用: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强大的理论武器。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举例说明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以及先进人物代表。
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A、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C、西部大开发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C、神舟七号和嫦娥一号发射成功D、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A、免除农业税B、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C、实行廉租房制度D、关注下岗职工再就业先进人物代表:郑培民、孔繁森、任长霞、王启民、许振超等。

说说现实生活中党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例:
党和政府:
①引进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各地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地方经济;
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发展社区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③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党为什么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③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们应该怎样热爱中国共产党:
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③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
④树立远大理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好好学习。
发现相似题
与“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要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