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学三年级语文

首页
  • 改错题
    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
    1.发明家手寺茅和盾,与朋友比赛。(  )(  )
    2.发明家用盾左抵右当,还是难以召架。(  )(  )
    3.自为,是为了更好地进功呀!(  )(  )
    4.1916年,英军的坦克手次冲上战扬。(  )(  )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语文改错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建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1.发明家手寺茅和盾,与朋友比赛。( )( )2.发明家用盾左抵右当,还是难以召架。( )( )3.自为,是为了更好地...” 主要考查您对

改正错别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改正错别字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
写错别字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增减笔画
(2)变换偏旁,改变字的部件,如:把“喝彩”写成“喝采”
(3)因字音相同而写错别字,如:克苦(刻苦)
(4)因字形相近而写错别字。如:喝洒(喝酒)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辑录:
1
、“安装”不要写成“按装”。

2、没有“安祥”这个写法。“安详”不能写作“安祥”。“翔实”与“详实”可通用,提倡用“翔实”。

3、“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

4、“按部就班”不能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不要写作“三步曲”。

5、“黯然”不能写作“暗然”。

6、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7、“报道”与“报导”读音不同,现在提倡用“报道”。

8、“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

9、“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10、“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但“辨诬”也可写作“辩诬”,“辨白”也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辩证”作为“辨析考证”时也可作“辨证”;但在中医中用作“辨别症候”时不能写作“辩证”。

11、“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标明”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

12、表示确定数目的名词,后面不能加“们”字,如不能说“三个孩子们”;但名词前的数量短语是不确定的数目,可以加“们”字,如可以说“全体同志们”“那些孩子们”“诸位先生们”。

13、“表率”一般不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提倡用“统率”。

14、“不尽如人意”不能写作“不尽人意”。

15、“布署”不是一个词,它是“部署”的误写。

16、“奔驰”的“驰”不要写作“松弛”的“弛”。

17、“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
“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8、“练习簿”不能写作“练习薄”。

19、“长年累月”不能写作“常年累月”。

20、“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词是指大体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21、“彩”与“采”。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
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

22、“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往往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
“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往往是抽象的东西。

23、“订”和“定”。“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24、“度”与“渡”。“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25、按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的调整,“叠”不再作为“迭”的繁体字处理,“重叠”、“叠床架屋”、“峰峦叠翠”的“叠”不能写作“迭”。“高潮迭起”的“迭”不要写作“叠”。

26、“蜂拥”不能写作“蜂涌”。

27、“分”与“份”。由于“身份证”在实践中使用频率较大,《现代汉语词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收入了“身份”这个并不符合字义的词。但与此同义的“本分”、“缘分”、“成分”等仍用“分”。“县份”、“省份”、“年份”、“月份”用“份”不用“分”。“分量”一般不写作“份量”。

28、“肤浅”与“浮浅”意义侧重点不一样,“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语搭配,比“浮浅”常用。“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表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

29、“扶养”与“抚养”。“扶养”的对象既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晚辈。“抚养”的对象多是晚辈。

30、“复”与“覆”。原《简化字总表》把“覆”简化为“复”。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恢复了“覆”的规范字资格,凡有“遮盖”、“翻转过来”意思的词语都用“覆”,如“覆盖”、“覆灭”等,不用“复”。

31、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常见的用法是“一服药”。

32、“伏法”是指罪犯被执行死刑,不是指服刑。

33、“竿”与“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已很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34、“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冈”“云冈石窟”。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

35、“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36、“观摩”与“观摹”。“观摹”指照样子写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观摩”则是指切磋、研究的意思。“观摩大会”等不要误用“观摹”。

37、“该工厂”、“该学校”的“该”,是旧时的公文用语,现代的公文已很少用,发稿中提倡使用“这个工厂”、“那所学校”的写法。

38、“贯穿”与“贯串”。有时可通用,但“贯串”大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

39、“国是”与“国事”。“国是”的“是”,有“正确”的意思,使用范围比较窄,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的大事、政事,在句子中可用作定语,如“国事访问”;也可作宾语,如“关心国事”。

40、“暄”指阳光温暖,“寒暄”是指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错别字辨析方法:
1、归类析异法:   
有些字的字形十分相像,像是孪生姐妹,只是一笔之差,或是某一笔、几笔的长短曲直略有不同,如果把这些字集中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各自笔画的特点,是可以帮助记忆的。
例如:“戍”“戌”“戊”,笔画特点是中间一笔有不同,可以概括为“点戍”,横戌”,“戊中空”。
再如“己”“已”“巳”,笔画的特点是左边这竖笔的长短上有不同,可以概括为“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   

2、以音辨形:  
对于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
例如:“扑溯迷离”,“溯”读sù,“朔”读shuò,此处应为“朔”;
“贪脏枉法”,“脏”读zàng,“赃”读zāng,此处应为“赃”;
“气慨”,“慨”读kǎi,“概”读kài,此处应为“概”。   

3、形旁辨析法:  
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许多音同音近的形声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可避免用错字。
例如:“国藉”应为“国籍”,“藉”从“草”,“垫、借”的意思,而“籍”从“竹”,“书籍、籍贯”的意思,应为“籍”。
“幅射”应为“辐射”才对,“辐”是“从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或传播”,而“幅”从“巾”与布帛等有关,与词义不合。   

4、据义定形法: 
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字,就应从三者入手,以义为纲,据义定形。
例如:“不径而走”,成语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
“责无旁代”,成语意思是“责任不能往别处推,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把责任承担起来”;“代”是代替,应为“贷”(推卸)。

5、来源推形法:  
对于不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
例如:默守成规、世外桃园等。“默守成规”与墨子有关,战国时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应为“墨”,不能误作“默”。“世外桃园”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应为“源”,不能误作“园”。   

6、语境推字法:  
对于给定语境辨析错别字的,我们一定要依托语境的限定、选择功能来判断。
例如:“……常言道‘勤奋是成功之母’,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春天里的劳作,那能换来金秋的硕果累累?”“颠簸”的意思是上下震荡。“颠扑不破”是个成语,意思是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从句意上看应为“颠扑不破”“那”是指是代词;“哪”是疑问代词,包括有疑而问(询问)和无疑而问(反问)。从语境上分析,这是一个反问句,应为“哪”字
发现相似题
与“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1.发明家手寺茅和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